浙江温州重污染行业整治:跨越十年的“绿色接力”
中新网温州7月11日电(张益聪 周洛嫣)走进浙江温州,平阳县是雁山鳌江曲径幽;永嘉县是楠溪江上蚱蜢舟;苍南县是浦鸥齐鸣渔歌晚……然而十余年前,这里工厂林立:平阳制革、永嘉电镀、苍南印刷企业即是当地经济产业支柱,又是重污染源头。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温州跨越一个年代的污染整治接力。
2011年至今,温州连续实施三轮重污染行业整治,累计整治提升制革、电镀、制鞋、印刷包装等20多个重污染行业,涉及近2万余家企业,建成专业园区20多个,并创新“环保管家”服务,提升温州高质量发展……回看来路,温州以行业分类为节点,“关停淘汰一批、规范提升一批、整合入园一批”的总体思路贯穿始终。
从“零容忍”到“零污染”
自20世纪90年代工业大发展,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温州形成了“低小散”的“工厂森林”,因此,多处江河首当其冲,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紧随其后,青山绿水正在褪色。
彼时,走进平阳县制革企业,用于加工的滚桶式转鼓轮转,随着皮革产出的,还有加工工艺环节中的有机污水;走进永嘉县电镀企业,加工电解池内,随着镀层金属析出,大量重金属离子溶入水中……温州重污染行业整治刻不容缓。
2011年,以重拳整治平阳制革业为起点,电镀、制革、化工、造纸、印染、合成革等六大重污染行业迎来“大洗牌”,温州正式开启第一轮重污染行业整治。截至2015年,共涉及1154家企业,削减523家,剩余631家整合成436家并入园区管理,削减率45.32%。
第一轮整治过后,各项污染整治持续接力,从“零容忍”到“零污染”,从行业治污到生活溯源,跨越近10年,山川河流时刻见证着温州生态环境的蝶变。
2019年,温州首个“零污染村”试点落户永嘉县,当初的电镀污染“重灾区”如今打造出“生态网红地”,源头村为永嘉县治污续写生态后文:通过生态工艺处理,以农村生活污水、中水再生利用于农业灌溉、绿化等,避免污水外排楠溪江。
从“壮士断腕”到“久久为功”
2015年第一轮温州重污染行业整治之后,温州于2016年、2018年连续开展两轮为期三年的“绿色”接力,不忘“壮士断腕”的初心,开启了久久为功的生态环境治污之旅。
2016年起,温州继续细化重污染行业整治范围,涉及金属表面处理、线路板、皮革后处理、移膜革、蚀刻、卤制品、铸造等七大重污染行业,共整治1852家企业,其中关停淘汰890家、规范提升406家、集聚入园556家。经本轮治理,温州大幅削减了重污染企业和污染排放物,并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治污能力有效提升。
接力第二轮行业治污,2018年,温州持续拓展整治范围,涉及制鞋、包装印刷、工业涂装、有色金属、农副食品、废塑料、气流纺等七类行业,至2020年,14179家企业实际关停8084家,削减率达57.01%,规范提升5583家、集聚入园512家,由量变引起质变,温州重污染企业开始摆脱“低小散”困境。
此外,温州探索以行业治污带动产业升级,实践绿色发展的共建、共赢。如苍南富兴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建设废气焚烧处理设施,经测算,设施投入使用后,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量在80%以上,同时由于余热回用,预计5年时间即可收回废气治理投入成本。
从“绿色接力”到“接续青绿”
历经三轮重污染整治,温州铅华洗尽,全域生态环境改革持续深化,向更高标准攀登。一方面,在污染整治中推动产业升级,树立行业排污、治污标准,将行业治污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污染企业集中入园,强化空间布局与产业集聚双重优势,并以优化服务和严格执法为路径,全面提升管理、治污能力。
2021年,温州全面推进汽修和预拌混凝土行业整治,明确将1261家机动车维修企业和92家预拌混凝土企业纳入整治范围,通过定期抽查、行业自查等模式,规范作业、运输、存储等全流程,有效控制颗粒污染物逸散。
另外,针对重污染电镀行业,温州根据《浙江省电镀水污染排放标准》要求,开展电镀行业提标整治。截至目前,温州385家电镀企业已完成整治,其中373家完成整治提升,11家长期停产或关停,共566条电镀生产线拆除重建。
在重污染企业园区管理方面,温州引入“环保管家”服务,在行业整治过程中充分发挥第三方中介机构的技术和管理优势。
具体而言,经开区引入“环保管家”,集成化全流程行业整治工作;瓯海区聘请5家生态环境技术机构,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环保整治工作技术支撑;鹿城区成立企业自建的“阳光环保治理联盟”,形成会员“自建”、治污“自律”的良好氛围。
十年“绿色接力”,时刻“接续青绿”,温州以重污染行业整治为核心,进一步强化规范治理,时刻组织治污“回头看”,为企业提供更多绿色替代,为温州行业治污的下一个十年铺设前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