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哈国家博物馆馆长:丝路之上文明如何互鉴?
中新社努尔苏丹5月1日电 题:哈国家博物馆馆长:丝路之上文明如何互鉴?
中新社记者 张硕
同属亚洲文明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多年来保持良好的文化交往与合作,并不断探索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扩大文明互鉴。
近日,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哈国博)馆长穆哈梅季乌雷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揭秘这座中亚地区最大博物馆珍藏着哪些与中国有关的文物,哪些文物又体现了古老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并分享哈中博物馆合作的故事,畅谈不同文明之间如何扩大认知边界。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建馆历史并不长的哈国博是中亚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在您看来,博物馆在哈萨克斯坦文化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穆哈梅季乌雷:博物馆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哈国博是中亚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建成于2013年7月2日,是实施国家“文化遗产”计划的一部分。如今,这座博物馆已成为哈国家历史和艺术藏品的宝库。不仅如此,博物馆还兼具重要的文物修复和研究功能,以及涵盖文化教育的综合文化中心。
哈国博综合建筑面积达7.4万平方米,馆内有14个展厅,陈列着1万多件珍宝。就建筑规模而言,其与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一并入列世界十大博物馆。
中新社记者:“黄金武士”是哈国博的镇馆之宝,它的历史及考古意义何在?“黄金武士”曾在中国展出,为何选择中国作为展出国?
穆哈梅季乌雷:“黄金武士”俗称“金人”,由知名考古学家、哈国家考古工作奠基人阿基舍夫于1969年在阿拉木图伊塞克墓葬出土。我们将古代萨卡时期的“金人”与哈萨克斯坦建国历史直接联系起来,它是哈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国家宝藏。
“金人”服饰由4000多件金片组成,采用多种金属加工工艺,不仅彰显了先人高超的手艺技巧,其中的图案也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除在古墓内发现黄金制品外,考古队还发掘出一个外侧底部带有铭文的小银碗。银碗的铭文由26个字母组成,以两行形式水平排列在碗底。专家目前仍未解读出铭文含义,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文字证明了古代萨卡部落有其特殊的字母及书写体系。
迄今为止,哈境内已发现9个“金人”。2017年,为落实“精神复兴国家项目计划”,哈国博启动“金人巡回世界博物馆”展览计划。该计划下的“伟大草原历史和文化遗产”主题展览走过很多地方。4年时间里,“金人”去到了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北马其顿、波兰、韩国、土耳其、马来西亚、印度和希腊等国博物馆进行展出。
在中国举办展览并不是一个偶然的选择。首先,哈中是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相互支持。其次,中国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注意到中国民众对外国文化兴趣浓厚。事实也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展览在两个月时间内吸引了约百万中国观众前去观展。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各博物馆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哈国博与中国的合作有哪些?
穆哈梅季乌雷:哈国博与中国官方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比如,与中国多家文教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其中包括2015年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2017年与上海博物馆以及2018年与西北工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此外,还与中方共同举办了诸多文物展览。作为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人文交流活动之一,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当年6月在哈国博展出。次年7月,作为“金人巡回世界博物馆”展目的地之一,哈国博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举办“伟大草原遗产:珍宝艺术”展。
两国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研讨会、研修班。例如,2018年中方为哈多个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举办了博物馆工作领域高级别研讨会,哈国博共派出15人参加,实地走访北京、长春、哈尔滨等地。
总的来说,哈中已实施的联合项目及交流活动扩大了两国文化领域合作,促进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普及与经验分享,从而推动了国家间跨文化交流发展。
中新社记者:哈萨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哈国博哪些馆藏文物或考古发现可以体现“丝绸之路”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对话交流?
穆哈梅季乌雷:哈中两国是“丝绸之路”文明的传播者、人民友好交往的支持者,伴随这条古老的跨大陆贸易路线的出现,不同历史文明迹象就此展开。两个亚洲文明国家,各自都历经了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时期,创造了辉煌独特的精神与物质文明。两国的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也成为璀璨亚洲文化的载体和证据。
我认为,有必要继续加强对“丝绸之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必要提高对从中国延伸至欧洲的伟大“丝绸之路”的科学兴趣,这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应促进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联合科考勘测,共同制定?;ひ挪氐谋曜?,发展博物馆数字化技术应用。
据史料记载,奥特拉尔、塔拉兹等古老城市成为“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段最重要的地点,曾是中亚地区贸易与文化中心,也正是得益于古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草原文明繁荣发展。哈国博内就藏有奥特拉尔、塔拉兹等遗址出土的陶瓷和玻璃花瓶。
中新社记者:中国读者很关注哈国博藏着哪些与中国、中华文化相关的文物,据知有一个刻着汉字的石碑,请您讲讲这背后的故事。
穆哈梅季乌雷:作为哈国博独特馆藏之一,这块石刻纪念碑见证了不同的交往史。
石碑上刻有“故阙特勤之碑”的字样,成文于开元年间。石碑由大理石制成,上部饰有拱形并描绘了三条斗龙。碑面刻有汉文和古代突厥文两种文字语言,背面(西侧)为汉文部分,内容为唐玄宗悼念已故突厥可汗阙特勤的悼文,据传为唐玄宗亲笔书写。这块碑刻为哈萨克斯坦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作用提供了佐证。
碑文清晰描绘了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及文化融合状态,这也成为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新社记者:今年是中哈建交30周年,两国将如何进一步通过文物、博物馆等进行文明交流与对话?
穆哈梅季乌雷: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彼此国家文化的理解不尽相同。我认为,对于认知不同的文化应怀有开放、包容的态度,这就需要国家之间的密切互动。为此,有必要在国际和双边联合项目的基础上加强人道主义交流。
近年来,哈中两国通过联合举办博物馆展览、节日联欢、语言类竞赛、联合科考、文物修复等活动来进行跨地域的文化对话。
语言是“对话”的基础,两国民众通过学习彼此国家的语言,有助于增进彼此文化认知。据统计,哈国内目前有5所孔子学院。自2015年以来,“哈萨克斯坦中心”和哈语言研究机构在中国多地运行。此外,在北京、西安、上海等外国语大学还设有“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招收中国学生。
中新社记者: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文明,又处在欧亚大陆的重要位置,在您看来应该如何继续扩大文明交往的边界?
穆哈梅季乌雷:任何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是?;は热怂械睦肺幕壑堤逑涤胛幕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化传承是任何国家政策设计的基础。因此,每个国家都应创建一个完整的社会记忆机构系统,用于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修复、保存和普及。
我想强调的是,交流是友好国家和人民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的途径。保持沟通接触、增进跨文化交际的意义也在于此,那就是国家之间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认同并保留各自文化特性。
任何文明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存在具有空间界限的历史文化区域,还取决于不同历史文化现象背后所具有的独特精神价值,即语言、传统、习俗、宗教和艺术等。
要真正加强东方文明交流,还应重视相互尊重以及对国家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例如在经济、能源、安全、交通、文化等重要领域合作项目的推进。(完)
受访者简介:
穆哈梅季乌雷,哈国家博物馆馆长,曾担任哈萨克斯坦国家艺术学院院长、哈萨克斯坦文化体育部长等职务。他是哈国家知名政治家及历史、艺术史学科博士,也是一位作曲家,曾指导完成多部音乐作品。因其在文化艺术领域成就,曾多次荣获哈国家荣誉勋章及国际奖项。在其工作生涯中,一直致力于与中国开展多领域文化交流与合作,他也成为哈中两国诸多文化交流活动的推动者、参与者与见证者。在他及哈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两国官方成功举行了哈萨克斯坦“中国文化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