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重疾险何时摆脱“鸡肋”窘境?
近年来,重大疾病险不断遭到非议,很多消费者感觉重大疾病险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原因无非在于重疾险投保容易、理赔难,保险公司设置了重重“关卡”使消费者很难得到赔偿。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对于重疾险的定义和保障范围五花八门,消费者购买时常常被搞得眼花缭乱,无从选择。一方面我们确实有这个保障的需求;可是另一方面,虽然有20-30种大病被列入了重疾险条款,可是每一种病都有很多不保的情况,即使买了保险,消费者要承担的风险还是很大。保险公司愿意赔的“重大疾病和我们生活中真正的“重大疾病风险”并不是一回事。
也正是因为如此,重疾险理赔引发的纠纷也是保险官司中最多的。据律师介绍,一旦发生重疾险纠纷,法院的判决也很不一致。即便是同一案件,有的法院会判消费者赢,有的法院则会判保险公司赢。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关于重疾险的规定涉及到医学、保险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术语的解释,法院也很难找到一个平衡双方利益的标准。
那么,定义、保险责任的统一是否意味着重疾险将摆脱目前的“鸡肋”窘境呢?也不尽然。虽然将来在选择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产品时,消费者会相对容易一点,但理赔时关于各种疾病的发展到何程度的种种解释并非普通消费者所能弄明白的,那么,理赔时出现纠纷还是在所难免。另外,保险公司毕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组织,其在开发新的重疾险产品时,早已把费率与赔付率算计得非常精细:消费者要么付出高额的保费,获得比较充分的保障,要么就付出低廉的保费,得到同样“廉价”的赔付和服务。
重疾险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还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对于重大疾病的解释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保险合同一签,就是N年不变,陈旧的保险合同如何与科学的新发展实现完美对接是摆在重疾险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虽然重疾险有诸多不完美,但消费者也没必要“因噎废食”。因为人生长途中,我们还是需要有份重疾险来护航。只是,消费者不应再对重疾险的期望过高。(张培娟)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