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文/刘心武
我以前的两位学生,十多年前结为伉俪。前几天夜里,差不多已近子时,我正像往常一样在电脑前写作,忽然电话铃响,拿起接听,是那男士,气喘吁吁地说:“刘老师,您现在能不能接待我……”原来,那天晚上,他发现上高中的儿子虚报了考试成绩,一时大怒,把正吃着的一碗面朝儿子身上摔去,妻子本来也在生儿子的气,见他失常又同他冲突起来,两口子冲突时,儿子负气出走,两口子发现后又赶紧外出寻觅,后来总算通过打一系列电话,知道儿子去了姨姥姥家……他在街上用投币电话求我接待时,妻子去姨妈家与儿子会合,却不许他也去;儿子在跟他顶嘴时,喊了一句:“我跟你拼了!”他坐在我面前时,失魂落魄地喃喃自语:“怎么弄成了这个样子?他真会跟我拼命吗?她会跟我离婚吗?……”
我细细询问那已过“不惑”之年的父亲,才搞清楚这场家庭纠纷仅仅是为了儿子物理考试中的一分之差!他们自己因为青春期没得到受正规教育的机会,目前所从事的职业都很一般,所以把获得高学历、高职位的人生理想,一股脑儿倾注到了儿子身上。儿子应该说也相当地努力。他们要求儿子在考试中无论哪科都绝不能低于90分,儿子居然基本上也都能达标。最近一次物理考试,儿子偏只得了89分,因为怕受责备,谎报为90分;他对儿子的要求比妻子更苛刻,必须每回考试要比上回分数更高才行,上回儿子物理考试得了91分,这回少一分,已应责备,在与物理老师电话联系后,得知儿子其实仅得89分,撒了谎,这还了得!结果,这一回弄得天翻地覆,好好的一个家,似乎濒临爆裂的边缘。
静夜里,他如瀑布直挂似的向我诉苦。他说,现在学校里开始实行“减负”,可是不少老师,特别是像他这样的家长,心理上很难减除焦虑,因为报纸上就在宣传“减负”的同时,却又似乎在加大对高科技高学历高级人才高薪高聘以及“成功人士”的宣传,近来又有“知本家”一说,意思是如今靠资本发家已经落伍,要靠“知本”才能出人头地,他和妻子那一代既不可能成为“资本家”,也无望成为“知本家”,错过了以“成家”确立人生价值的机会,那么,现在说什么也得让儿子登上成为“知本家”、脐身“成功人士”的“时代快车”啊……
对谈中,我也不时梳理着自己的思绪。我是坚决主张学校给学生“减负”的。我以为,要真正做到“减负”,关键在于必须确定“平凡人士”的人生价值。高考今后恐怕还得“以分取士”,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固然有若干弊病,却总比离开分数的诸如“推蔫”、“综合评定”之类,听来更理想。施行起来弊病虽多的方式,却更能保障无权无势无靠山无背景的普通人的权益。但即使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也不是人人都上大学的,尤其在我们国家,上大学的人会在很长的时期里都只是同龄人中的少数,而且即使是上大学,也并非都去学习最尖端的科技,不会都成为微电子技术方面的人才,不可能都成为硕士、博士,都成为“知本家”去创业谋生。我们的传媒在“减负”和“知本家”的宣传上还没有圆成一个统一的逻辑。我劝我那过去的学生把人生价值的标准从高不可攀的尺度上,降到一个更合乎自家实际的位置,尤其是对儿子的期望值,不必定得那么高,人世间哪有只能一步高过一步,不许回落不许起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道理呢?我们不要贫穷,拒绝没有尊严的生活,不放弃任何提升自我生活品质的机会,但我们如能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物质上达到小康,精神上健康快乐,即使算不得“成功人士”,当不成“知本家”,只不过是社会上平凡的一分子,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甚至于,上班只是为老板打工,下班后能有个温馨的小家,钱不多而够用,社会知名度为零却有爱自己的亲人和不必太多的几个好友,也就算得满不错的人生嘛!我念了一首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浣溪沙》给他听,那最后一句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填这首词时正被贬官,离开了社会的中心位置,不可能过钟鸣鼎食的富贵生活,他却从平常的春茶与素淡的春菜中发现了生活的诗意,得出“人间最有味道的东西是清幽的生活情趣”这一结论。
一周后我去他们家,两口子跟我茶话。我们都没再提起那惊心动魄的一夜。俩人提及正和儿子一起商讨明年究竟报考哪所大学,儿子表现出了对植物的兴趣。也许学了那专业并不能成为“知本家”,发不了财,可是一个人若能把自己的职业跟爱好结合起来,岂不是更有名利以外的幸福感?他们还都在企盼着生活的提升,却少了盲目攀比的焦躁,添了“有多大的园子种多少菜”的务实精神,回归平凡,享受小康……在他们那温暖的小巢里,我心里如歌般地萦回着那千古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摘自)《大河报》2000.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