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走到崖边
史彦
●谁在看中国电影
●国内导演在想什么
●谁在投资中国电影
●中国观众想看什么
|
1999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得主:主演《横空出世》的李雪�。ㄗ笠唬�、主演《我的一九一九》的陈道明(中)获得优秀男演员奖。满会乔
摄 |
进入七月,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联合发布“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拉开了电影企业股份制试点的帷幕。由于允许部分外资进入中国的发行和放映企业,可以预见新一轮的竞争将更加惨烈。外资对极具潜力的中国市场早已垂涎三尺,而一旦进入这个领域,他们与生俱来的扩张欲望将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中国电影已经走到崖边,如何前进?正在考验所有的电影人。
电影到底是什么?
最近在北京电影市场上当红的是《龙旋风》、《U-571》和《恐龙》。三部影片无一例外的刻着美国的烙印,在北京的夏季扮演着票房救世主的角色。用两个字来概括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好看”,而这一点,正是国产影片所缺乏的。
如果让一个三十岁的中国人描述家里几代人看电影的经历,结果可能会是这样:“我父亲看过的电影屈指可数,但神奇的是,几乎每一部影片的台词他都可以倒背如流,因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可看的东西就这些,所以每一个片子他都看了几十遍;我看过的影片无法记数,但极少进电影院,因为这个年代盛行盗版,而且我还有一部纠错性能极强的国产VCD;我儿子可能坐在美国人制造的现代化数字影院里喝着可口可乐看着好莱坞或是迪斯尼的大片,这或许是属于他的生活方式�!闭庋募偕栉薹ń沂境龅缬暗氖抵�,但同样可以看出电影所具有的宣教属性和商业属性的分流。
新中国的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刻上了主旋律的烙印。而今,电影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好看”与否成为影响“票房”的重要因素。电影的商业属性被强化后,看一看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票房,就可以看出国产电影面临的窘境。据称,目前中国年产影片80-100部,但每年进口的十部大片可以垄断总票房的三分之二,而中国入世后,引进大片的数量还要翻倍达到20部。尽管国产影片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这一优势无法转变为票房上的胜势。面对这种情景,资深的电影人也不禁纳闷:他们熟悉的电影究竟怎么了?
国内导演在想什么?
国内电影导演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资金,这决定了影片的生存,为了筹资,许多导演俨然已是半个商人。尽管中国电影单片的成本与好莱坞动辄上亿美金的投入相比微乎其微,但缺少投资商的困惑却远远大于他们。艺术原本有比较恒定的认知度,但商机总显得变幻莫测,获得稳定投资的条件是能为投资者带来回报,可靠的来源只能通过票房收入。确保票房的前提是要有好故事,同时你讲的故事拍成的电影又能顺利上市。
一位年轻导演直言:“在我们这些导演的头脑中,都有一个『预审查』机能,关于剧本的每个方面我们都会预先审查一遍,力争做到心里有数,但这样一来,我对影片好看不好看可就心里没数了�!�
中国电影缺少人才?
中国导演要考虑的事或许太多,但很多年了,活跃着的依然是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老人”,中国电影难道缺少人才?不少圈内人士认为“第六代”是被耽搁的一代。早在90年代初,“第六代”中的王小帅、张元等人的名字就经常出现在国外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他们的电影题材异常个人化。制作粗糙,属于纯粹的艺术而绝非商业制作,被称之为“地下电影”,最广为人知的张元的《北京杂种》。随着第六代从“地下”进入“体制”之内,不乏大批上乘之作,譬如《过年回家》、《洗澡》,但相比于《黄土地》、《红高梁》,它们缺少一股年轻人爆炸性的冲击力,缺少破土而出的热情与活力,用张艺谋的话说,“这与他们很早涉及功利有关”,与前几代相比,第六代缺乏阅历和生活体验,商业化的城市生活是他们大多数人全部的经历,但他们并不缺乏才气。
谁在看中国电影?
国产电影票房低迷人所共知,去年的国产大片《我的1919》正式播映后,偌大的影院常常只有十几个观众,门可罗雀。这样的景象屡见不鲜。
或许与对电影的认识有关,所以有人称中国的电影适合7-70岁的所有人观看,导演黄建新对此存在不同看法,在他看来,“这不是好事,它使中国电影不具备应有的经典要素,所以中国电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而别国按经典游戏规则去制作电影的路有一百条,这样一比,我们的途径少多了”。适合所有人看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缺少特定的观众群体将会导致票房号召力的不足。同时也让更多的观众选择了拒绝。
与此同时,疯狂的盗版加上昂贵票价的合力把许多人从电影院里拉了出来。有专家指出,按人均收人和票价的比例关系,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票价在世界上也是较高的。当然也有许多人认为,高票价与市场低迷并无关联,他们的理由是,许多人每天花20元打车,但一年也不进一回电影院,显然不是价格在作怪,关键还是片子要好�!�
|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三年前策划的新年贺岁片《编辑部的故事(特别篇)万事如意》观众褒贬不一。
王丽南 摄 |
另外一些人会这样做:先看碟,感觉不错再进影院,只可惜这样的情景多数出现在进口大片身上,形成定式以后,国产影片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只是“冯式贺岁系列”以及张艺谋等大牌导演的某部大作,除此以外的多数影片似乎还未进入人们视野就已经消失了。
观众想看什么?
身边的友人提起国产片,认为要么就是故事性不强,要么就是缺乏感官刺激,或是没有人文关怀,总之是缺乏商业卖点。
北京电影学院郝建教授说:“故事也是一种综合国力,中国电影里的故事太少了”。因为缺少故事,所以缺少观众。
好莱坞制造故事的手段显然更高明,它拿走我们烂熟的“花木兰”的故事,打上“好莱坞”的标签后,依然能从我们手中捞取大笔的钞票,他们很善于揣摩观众的心理,甚至都能达到把玩观众的心理的程度。
清华大学影视研究所尹鸿教授称:“商业类型电影是一种个体宣泄、感官刺激、自由叛逆的讲故事方式。
谁敢投资中国电影?
北京、上海、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电影界的中流砥柱。长影今年上半年拍了《毛泽东与斯诺》、《美丽的白银那》�!肚蚶镒费白拍恪�3部影片,但3部影片没有一部是厂里出资拍摄的�!睹蠖胨古怠肥墙魇∥�、省政府投的资,目的是代表江西省问鼎明年的华表奖及“五个一工程”奖;《千万里追寻着你》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投资拍摄,带有广告的性质;《美丽的白银那》是社会集资和国家拨款拍摄的。北影也定下了“低成本制作”的方向,厂长韩三平感叹,“我们当年没有经营任务,但现在不行,硬指标非常严格,一部影片资金投入加税收加利息总共330万,发行费100万,430万是硬指标”。
大厂尚且如此,中小电影制片厂几年拍不出一部影片来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市场的重重�;贾铝酥泄缬爸破档奈�。不少电影厂家变相卖地为生,1995年以来,在政府加大对电影投资的同时,民间投资却在迅速减少。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电影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票房收入一般只占一部电影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此外的收入则为电视等版权和后电影产品的收益,这就是海外电影投入产出的所谓“三三制”。而在中国,影片收入的绝大部分要靠票房,一旦票房冷清,投资无法回笼,投资商的利益受损,缺乏造血功能的中国电影只能惨对冷清。
拿什么赚钱?
当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投向台前时,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幕后,却被我们忽略了,而好莱坞的经验表明,这正是最值钱的地方。
据悉,美国电影工业的总收益20%来自于银幕营销,80%来自于后电影产品开发,即电影相关主题产品的营销�!缎乔虼笳角按吩诳闹熬鸵丫甲�,它的玩具版权由世界三家最大的玩具公司竞标,仅此一项净赚4个亿,围绕电影开发的玩具有6大系列,共200余款,据测算其相关产品收入突破50亿美元。影院票房只是电影产值的一小部分,后电影产值可能是票房收入的3-6倍,而国内仅知的行动是国产动画片《宝莲灯》上映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授权出品了一批主题文具,放弃这样的增长点,将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电影一向被看作是一个国家最后的文化堡垒之一,衡量一种文化能否成为文化产业,标准之一是它的生存活力,标准之二是它的文化张力。好莱坞的“东方计划”要在东方建立影院,要用东方人拍东方的故事来征服东方的观众。这早已超越了商业的竞争,而形成一种真正的文化占领。正像张艺谋所言:“面对美国大商业电影,我们最要警惕的不是哪部电影卖了多少钱,而是它将培养出一代观众,如果不幸,我们的年轻观众都被培养成只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的一代,其他味道都不尝的时候,那才是悲剧真正的开始�!币苊庹庋谋�,还需要电影人的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