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只要稍加留意媒体报道,就会发现中国尽管在经济上尚未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是在培育“美女经济”上已经铁定成为最“爱美”的国家之一。各种选美赛事活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各地如火如荼,此起彼伏。仅仅在最近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就频频传来“国际旅游小姐大赛泰安展风采”,“世界旅游大使外景泳装单项赛江西举行”,“50多国环球旅游小姐海南争芳斗艳”、“2007中国马模大赛总决赛内蒙古落幕”等“捷报”。这么多的选美赛事自然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看来,中国人的“选美综合症”已经到了该看看医生的时候了。
从心理学上来看,个人和社会都有一种“过度补偿心理”,越是缺少的东西越容易引起补偿的饥渴,也越容易在补偿机制上矫枉过正。由于历史和社会心理相对比较保守的原因,在十几年前,“选美”对于国人来说还是一种新鲜事物。在当时脸蛋和身材等美丽资源开发比较滞后的情况下,当“三围”、“泳装”、“三点式”这些一度令国人脸红心跳的选美术语,以及被斥责为“资产阶级低级趣味”的各种选美活动骤然出现在报刊、屏幕,甚至直接凸现在T型台和观众面前时,的确能够起到吸引眼球的效果。各种选美活动的主办城市自然也就会在国人享受着女性脸蛋和身材带来的视觉盛宴时,分享着“眼球经济”带来的“商业蛋糕”。
但是,“选美经济”与“眼球经济”也有其致命的缺陷。首先,这种经济带有一定的“短暂性”,它是一种“短效经济”。当“眼球”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特别是在各地一哄而上,纷纷把选美当做促销城市的“葵花宝典”,争相掀起各种“美丽风暴”的情况下,大搞“选美”促销牌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必然产生“边际效应”,出现观众因“边际效应递减”而造成的视觉和心理疲倦。现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于选美赛事的关注热潮已经降温,就是这种观众“审美疲劳”和审美“效用递减”的表现。其次,“眼球经济”也是一种“浅表经济”。根据传播效果理论,观众态度和心理的变化通常分为认知、情感和行动三个逐渐深入的层面。而选美活动带来的“眼球”效应基本上停留在引起观众或游客一饱眼福的视觉认知上,无法对观众的情感和行动产生深层的影响。这样有些拿选美来促销旅游的城市最终只能获得“热闹一时”和让观众获得表面印象的效果,而无法达到长期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效果。此外,选美活动还因为其文化创意性不强而很容易被人克隆模仿,从而造成你有我有他也有,最后泛滥成灾的局面。
商业促销上确实讲究“好酒也要勤吆喝”,但是,如果把做“好酒”的工夫都用在“吆喝”上,显然是舍本逐末的表现。促销旅游景点也罢,选美搭台经济唱戏也罢,如果不把工夫用在开发景点和城市本身的文化、历史等旅游资源以及从根本上做大做强地方经济上,而是不惜重金来大搞各种选美活动,图个一时热闹,同样也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更是一种劳民伤财的行为。 (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