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哈尔滨二月二十六日电 题:大冬会“拷问”哈尔滨申奥能力
中新社记者 王欢
美丽的冰城哈尔滨千树堆雪、万厦披霓,以一座城市最高的礼节迎来第二十四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如今,赛事已接近尾声,但申办冬奥委会的“潜台词”始终“拷问”着主办者。
“这里的冬天真冷。”和韩国短道速滑名将李康爽有同感的,还有日本越野滑雪队教练,后者认为,这样的天气下运动员体力消耗大,会影响竞技水平的发挥。
与欧洲雪场相比,雪少、气温低是中国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只有哈尔滨亚布力和吉林北大湖有条件举办较大规模的雪上赛事,而两地的共同点就是比较寒冷,零下十七至三十度的气温使得运动成为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多风的天气也常常导致比赛时间一改再改。
哈尔滨拥有五处可用于国际大赛的滑冰馆,这样的硬件设施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但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
速度滑冰馆洁白的冰面上总是有几处显眼的黑色,国际滑联官员马上指出这是冰面下温度不一致造成的。短道速滑赛,包括中国选手在内的多名运动员出现了莫名其妙的摔倒,在中国队主教练徐英男看来,这与冰面质量有很大关系。
上述“硬伤”之外,举办冬奥会的更大挑战来自雪上。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承认:“目前我们连一届高山滑雪世界杯比赛都没有举办过,此外还不具备举办雪车、雪橇项目比赛的能力。雪上项目是冬奥会的‘重头戏’,哈尔滨还要在这方面下工夫。”
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因素更是难点。
本次大冬会,使记者工作频频受阻的正是媒体服务环节:有的赛场,记者要和观众一同安检,没有媒体通道;媒体班车常常晚点,甚至在赛后绕远先送当地记者;安保人员不识赛会记者证;新闻记者工作室“兼职”充当新闻发布厅;官方网站成绩更新滞后;志愿者缺乏专业培训,常常以“我不太清楚”回应提问……虽然喊出了要向北京奥运会“看齐”的口号,但媒体服务的工作人员多是依照北京奥运会《媒体运行手册》“自学成才”。
另一方面,东道主中国代表团今次的成绩实现了飞跃,金牌数甚至超出以往最好成绩两倍还多,近几年冰雪运动的发展已证明中国有实力站在最高领奖台上。这对于申办冬奥会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但仅有几名出色选手远远不够,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基础条件做支撑。
在中国,投入很大的冰雪运动基本限于东北三省,冰球、冰壶、雪橇等运动即便在哈尔滨和长春也很难普及。高山滑雪速降和全能、自由式滑雪争霸赛、单板滑雪空中技巧等冬奥会项目在中国尚未开展。包括速滑、花滑等优势项目在内,后备人才的培养均面临严峻形势。
不可否认,本次大冬会已成为“老工业基地”的一张“新名片”,在这个中国最北旅游大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要实现从大冬会到冬奥会的跨越,哈尔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如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乔治·基里安看望中国代表团时所说,大冬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申办冬奥会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这仅仅是艰苦过程的第一步。(完)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骞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缃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