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5日电 陈水扁与谢长廷最近为两岸政策开放与否,在言辞上有些交锋与对立,绿营中多数认为,这是扁长两人需要面临的“磨合过程”,但蓝营则认为是双方有“瑜亮情结”的意气之争。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刊发评论认为,这应是陈水扁与谢长廷二人的“路线之争”,而这样的争执,在二○○八年“大选”之后,除非谢长廷落败,否则将不会休止。
文章说,也有不少看法是说,这是民进党的选举策略,由陈水扁扮演“黑脸”来衬托出谢长廷的“白脸”。不过,这些说法很难有说服力,翻开扁谢二人最近的谈话内容来看,实在很难看出双方有如此“默契”配合的演出。
第一,政策有对立:谢说:“有人抨击开放会让台湾一无所有,但政府再这样管下去,台湾才会一无所有”。如再加上他直言“你让台湾没有竞争力,怎样是爱台湾”?在这里不管提到“有人”或是“爱台湾”的用词,就很难不与陈水扁有“联想”。而陈水扁虽立即回报说是选举语言与策略,但他也直言如果谢仍在“行政院长”任内,有些话是不可能说出口的。这些言辞不是交锋与对立能形容,而必须用更激烈的“隔空交火”来描述。
第二,政策难延续:谢长廷虽然多次强调“国政”原则是“总统”权责,但选举政见与策略则是他说了算数。很有意思的是:谢固然是在陈述一些他如当选后的“愿景”,如“幸福经济”主轴、大陆投资上限超越四十%的个案处理,或是其它如特赦台商,开放直航等策略,陈水扁听后均以现行“政策”予以驳斥。例如四十%上限及直航均强调在他任内绝不会开放,而且还嘲弄说:“经济搞好,未必选得上”。
原本“未来式”与“现在进行式”是不会冲突的,最多只有“衔接”的问题,但现在看起来,“政见”显与“政策”产生了交集。一个严肃的问题也许因而升起,那就是二○○八年一旦民进党继续执政,那显见是“扁规谢随”的结束。
文章认为,可以确定的是,扁长二人是有看法不同,而且还变成“对立”、甚至于有可能演变成“路线之争”。但是,是甚么原因让谢长廷对陈水扁八年“执政”的路线“渐行渐远”?这可以分成几个层面来解说:
首先,谢长廷必须争取在台外商对他的认同。注意他很多两岸政策的温和观点,是在欧盟与美国在台商会的演讲中释出。而到底甚么原因让他如此重视外商,这可能与谢长廷一直希望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以及希望在外商中的高度认同,有一定的关联。
其次,在谢不久前自美国访问回来之后,很多两岸政策的观点确实有了修正的痕迹。最明显的是,他不会刻意去冲击陈水扁的“挑衅对岸策略”,但个人却释出更多他一旦在当选后的“政策善意”。这背后有没有美国的这项因素,当然很难举证,可是值得注意的是,谢目前正在竞选,他当然会比陈水扁更在意美国的反应。
当然,谢长廷在民意调查中长期的落后,让他不得不去注意,自己必须去争取正在徘徊马谢之间的选民与企业。加上他非常清楚与陈水扁的不同,所以他不能忽视百分之十五“独”派死忠派之外的民众,因为要赢得胜选,他必须得到至少五十%加一的选民支持。因此,谢长廷要发表一些中间合理的声音,这与已任满八年,不可能再有机会打选战的陈水扁,必然会有一些基础上不同立足点的评价。
最后,就是扁谢两人本来在理念与个人特质上就有不同。当然再把双方从政以来,彼此在政坛起落与“瑜亮情结”加在一起来评估,更能说明要来理解现阶段的扁谢“言辞上的冲突”,说他们在“磨合”过程中迈进也可,或说有点“情结”的作祟也可。
不过更严格的来说,应是二人的“路线之争”,而这样的争执,在二○○八年“总统大选”之后,除非谢长廷落败,否则将不会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