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资深台湾问题专家李家泉 中新社发 王辛莉 摄
|
资料图:资深台湾问题专家李家泉 中新社发 王辛莉 摄
|
台湾岛内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之后,两岸关系已出现全面缓和与改善的情况,于是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问题就浮上台面了,而这又必然会涉及到政治互信机制问题。笔者认为,两岸政治互信、军事互信机制等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台湾政治定位问题、台湾主权归属问题。只要这个大问题解决了,其他类似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两岸军事互信和政治互信
仅就两岸关系来说,什么是政治互信?那就是台湾承诺不搞“台独”或“法理台独”;大陆承诺不动用武力,不搞武力统一。双方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借以建立一种政治互信机制。
而军事互信机制,则必须建立在政治互信机制的基础上。军事是政治的延伸,是从属于政治的,没有“一个中国”作基础的政治互信机制,军事互信机制是很难建成的,即使建成也像是在沙滩上垒建起来的大厦,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这里讲的“一个中国”作基础,并不是指口头上的,文字上的,而主要是指在实际行动中绝不可以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
两岸军队相互关注的问题
就台湾方面说,其最关注的是大陆会不会武力攻台?会在什么情况下攻台?与此相联系的自然是大陆的军费开支和武器配备水平。
而中国大陆目前最关注的是:(一)所称“国军”的战略目标为何,一句话:“为谁而战?为何而战?”(二)如果台湾的三军统帅是“台独分子”,会不会听从指挥?(三)如果外国势力介入台海支持“台独”,会否配合他们打自己同胞?(四)台湾的军队从来都信奉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如今这个民族主义还要不要?
有人说,台湾的军队已经“国家化、法制化”了,任何个人都不能轻易指挥调动军队。然而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台湾许多违背中华民族利益的事情,不都是在一些冠冕堂皇的所谓“自由”、“民主”、“爱台湾”的口号下干出来的吗?军队事实上是参与了的。
两岸关于互信机制的落差
台湾方面,有些学者朋友主张“军事→政治”,即先军事后政治,认为这样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由技术层次到较高层次,可能较容易运作;而大陆有些学者朋友则主张“政治→军事”,即先政治后军事,认为这样比较扎实、牢靠、放心,少走弯路。大陆学者并不否认军事互信机制的积极意义和它的作用,但又认为如果没有政治互信,那毕竟是有限的、暂时的、权宜性和不稳定的。
政治互信是战略层次,军事互信是战术层次。例如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政治互信就是战略层次,军事互信是战术层次。没有共同抗日的政治互信,就不可能有共同抗日的军事互信和行动。有的朋友谈到政治互信和军事互相的相互“反作用”问题,笔者个人同意有这种反作用,但认为也只有在政治互信机制确定后,这种相互促进的反作用才会更大、更有效。
台湾政治定位和互信机制
笔者认为,台湾政治定位问题是很重要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既影响到两岸政治互信机制的建立,也影响到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
而这个问题之所以至今不能解决,则又主要是思想问题大于实际问题。笔者曾经写过文章,把在台湾的国民党定位为爱国主义政党,这当然是有根据的,不再详细论述了。而最近这十多年来,国民党因民进党掀起的“爱台”和“卖台”的压力,早就不敢爱国了。红帽子满天飞,避之唯恐不及。
许多人虽有爱国之心,而无爱国之胆,绿营中许多人也大受影响。曾经有两股“妖风”对台湾冲击很大:一是国际上刮起的“反共”、“反中”妖风,一是台湾岛内刮起的“分裂”、“独立”妖风,把人们的思想全搞乱了。
这样一来,“两岸同属中国”的概念就一直无法达成“共识”,在不愿明确“台湾主权归属”的情况下,台湾政治定位问题自然不好解决。现在国民党已经重新执政了,有无能力和有无勇气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待观察。
大陆飞弹与军事互信机制
台湾所谓飞弹,就是指的导弹,认为大陆在沿海布置上千枚导弹是不理智的,至少会被说成是对台湾“不友善”,对改善两岸关系缺少“善意”和“诚意”,从而又会直接间接影响到两岸的互信问题。
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被完全扭曲了。大陆这样做,至少一是表示保卫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二是防止外国反华势力以武力干涉和介入中国内政的行为。中国大陆的政府和人民,对于台湾同胞历史上的种种不幸,一直感同身受,爱之尚恐不及,怎么可能把导弹对准他们?过去的中国政府没有能保卫和保护好台湾。今天的中国强大了,不能再容忍别人欺侮,也绝不容许历史上的错误重演。
飞弹的撤除问题,不是不能做,而是要看时机和条件,必须在确保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和两岸人民共同利益的前提下进行。
以上这六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台湾政治定位问题,台湾主权归属问题。只要这个大问题解决了,其他诸如政治互信、军事互信机制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那么两岸关系就会出现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李家泉 资深台湾问题专家)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