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作为另一个救灾战场,因为家庭的破碎、骨肉的分离,这种无形痛苦丝毫不亚于肉体的创痛,财产的灰飞烟灭,生活品的极度匮乏等有形痛苦。
汶川地震已过去8天,伤者抢救,遗体处理,灾民救助仍在紧张进行,与此同时,许多灾难幸存者及其亲人也在焦虑———他们无法知道亲人是否还活着,不知道亲人身在何方———骨肉分离何其痛,“寻亲”越来越成为突出的救灾主题。
而目前,帮助灾民及其家属“寻亲”,民间互助发挥着主导作用:众多网站加入到了寻亲的行列,在百度“汶川地震寻人吧”中,聚集了将近1万个寻亲和报平安的主题帖子,近10万个回复。而许多报纸也登出了许多失散者照片,参与寻亲,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也开通寻亲热线或短信。
灾难之下,民间力量建立起的“寻亲”网络,令人温暖。不过,这种过于分散“寻亲”显然也形成了一种各自为政的局面,并不利于集中资源,凝聚人心,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参与,从而易使“寻亲”行动事倍功半。同时,民间力量主导“寻亲”更面临一个最大障碍———信息的匮乏,无论是死难者姓名,伤者的救治记录,还是灾难幸存者的安置情况等,民间力量不可能全面掌握,它们只能去零散地搜集、记录。
面对灾后“寻亲”的无序,政府应当有所作为。民间力量参与“寻亲”的弱点,恰恰正是政府的优势,政府所掌握的信息最全面,政府所能调动的资源也最广泛,因此政府应是灾后“寻亲”的主渠道。
然而,现在看来,针对灾后“寻亲”,政府的渠道却未能有效建立。举例而言,5月18日晚举行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中,北川中学的高三女生白琳因为出现于电视镜头凑巧被安置在某派出所的父亲看到,才有了他们的父女重逢。在庆幸和感动时,细心人也不免遗憾,如果在安置白琳父亲的派出所和安置白琳的相关政府部门之间有了信息互通,白琳和其父亲就可以早日团聚。而完成信息的互通似乎并非难事,只要把分散于政府各个部门的幸存者安置、死伤者处置信息汇总分类,建立统一的信息库即可。
“寻亲”作为另一个救灾战场,其重要意义不应小觑,因为家庭的破碎、骨肉的分离,这种无形痛苦丝毫不亚于肉体的创痛,财产的灰飞烟灭,生活品的极度匮乏等有形痛苦。事实上,对于灾区民众而言,“寻亲”就是一种心理救援———一个失散亲友的消息,可能比任何心理治疗都有效。
因此由政府主导,建立全国统一的寻亲平台,让所有灾难幸存者及其家人,能便捷地查询亲人的行踪,可谓迫在眉睫。
□韩涵(北京 媒体从业者)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