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晋江十二月十二日电(记者 林永传)订婚、结婚、生小孩、小孩满月、四个月、周岁、四岁、十岁、十六岁、二十岁,每一次都要大摆宴席,繁文缛节花费大把钞票不说,还搞得筋疲力尽,无心干正事。
嫁女娶媳,宴请数百桌,全部花费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人民币。这还都是喜事,遇上丧事、佛事,陈规陋习更多,大操大办、相互攀比。
这样的习俗在侨乡晋江不在少数。在晋江,要是没有政府极力倡导的移风易俗树新风,这些铺张宴请都是少不了的,让许多村民苦不堪言,同时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侨乡文明的乡风应是什么样?此间政府将改良传统习俗、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和谐之风作为减轻群众隐性负担的切入口,作为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深受侨乡民众的欢迎。
在推行移风易俗工作中,政府并不是用行政命令强行干预,而是通过村规民约这一基层自治机制的构建,实现民众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成效显而易见。
该市英林镇东埔村是一个有近三千人口的沿海村落,村里有八大“房头”,每个“房头”都有各自供奉的“神佛”,每月的初一、十五、“佛生日”、过年过节等,家家户户烧香拜佛、相互宴请;村里每年大约有二十多人出生,一个小孩从满月、四个月、周岁、十岁、十六岁,仅宴请至少需十万元,中等收入家庭老人寿终要花十几万,较富有的家庭要花几十万。全村每年喜庆、丧事活动每年大约要浪费六百至七百万左右。
在移风易俗活动中,该村出台了村规民约,规定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佛事省办,细至宴请、送礼的对象、桌数,治丧期间就餐饭菜多少道,送葬车辆和花圈的数量等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因为规定本身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加上村官、老人协会成员的带头,村规民约得到很好施行。从二OO六年七月一日制订颁布至今,以前那些不良陋习都被摒弃,许多民众将节省下来的钱捐给了村里的公益事业。村民们普遍反应“物质和精神的负担都轻了”,把心思都放在正事上。现在的东埔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目前,晋江全市已有一百八十个村(社区)制订了村规民约,群众通过新办、省办婚丧喜庆活动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仅今年下半年,从节省资金中自发捐款给慈善基金、爱心救助站、学校、老人会及其它公益事业的资金就达五百多万元。
晋江侨乡正展现乡风文明的新形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