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07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榜单数据显示,中国作家的赚钱能力正在飞速提高。排名榜首的郭敬明一年版税收入1100万元,超过了他前五年850万元总收入;最恐怖的当然还是于丹,在一年里版税收入从空白快速升到1060万元。(《北京晨报》)
跟往年一样,排行榜一出炉便是一片质疑之声。声音无外乎以下几种,认为排行榜玷污了文学,作家应该是清高的,怎么能跟钱这样的“阿堵物”扯上关系;再有就是痛斥市场炒作,认为榜单上的作品并无价值可言。这样的观点都暗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把这个榜当成了皇帝钦点的“状元榜”。其实,这个榜反映出来的不过是当今文坛的一个侧面而已。
谁说中国文人就该是“一副穷酸相”,难道高洁之士就一定要固守清贫?即使是在把“稿费”雅称为“润笔”的时代,也不乏一字千金的作家。司马相如凭一篇《长门赋》“得黄金百斤”,章太炎一联“寿序”,“付三万银洋”。一度被认为“穷酸文人”的鲁迅稿费年收入18万银元,赵树理用《三里湾》的稿费买了房子……作家富豪并非今天独有。让一个好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成为富豪有什么不好呢?作家一定要如曹雪芹一般“举家食粥酒常赊”?他没有因为《红楼梦》成为富豪,反倒丢了身家性命。
今天的富豪作家遭到质疑,大多源于他们的作品只是被市场认可,而市场又被人认为是盲目的,自然大多数作品也不是什么“阳春白雪”。确实,这些上榜作家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来负责作者和作品的营销。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作品才会更大程度地被市场认可。
市场确实不是权威,那么今天的权威是什么?如果说,古代的权威就是皇帝的钦点,那么今天的权威,已经缺失了。一度被电影人视为无上荣誉的金鸡奖,不也因为没有掷地有声的权威而广遭诟病,更何况是关乎人类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谁能够称为权威?谁又能去保证权威的客观和公正?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其相信不靠谱的权威和专家,不如相信市场。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家的价值,只不过我们不该忘记,最终的检验者是时间。一度畅销无比的作品,给作者带来了一时的名利,很快便会成为历史的尘埃;而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却会通过时间的涤荡,长存于世。
好作品的拥趸历来就是少数人,如今被我们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多少是问世就能被人接受和认可?因此,盲目指责作家富豪榜并没有意义,毕竟,我们不可能排出一个文学作品价值榜,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时间,更无法打破自身的局限。我们只能希望市场日趋成熟,从而去粗取精。
于丹大红大紫的时候曾说,她希望人们通过她的书,记住《论语》而不是于丹。的确,几百年以后,谁还会记得于丹?但是人们不会忘记孔子,更不会忘记《论语》。
从抄袭事件到加入作协,郭敬明一直备受争议。不过争议声中,他还是加入了作协,并且荣登富豪榜首。
文/李康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