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外,一位男青年面掩国旗祝福中国体育军团。 中新社发 廖攀 摄
8月16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国观众肩披五星红旗赶赴“鸟巢”,观看即将举行的奥运百米飞人大战。 中新社发 廖攀 摄
|
8月18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外,一位男青年面掩国旗祝福中国体育军团。 中新社发 廖攀 摄
8月16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国观众肩披五星红旗赶赴“鸟巢”,观看即将举行的奥运百米飞人大战。 中新社发 廖攀 摄
|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二日电 题:青春的脸庞 青春的中国
中新社记者 许晓青
八月八日,当中国“小巨人”姚明牵着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九岁小男孩林浩走进“鸟巢”,有记者惊呼“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奥运”。
京奥临近尾声,梳理奥运记忆,有不少人感慨“中国真的年轻起来了”,就好像姚明的活力和林浩的年龄一般。
人们看到,这个夏天,北京街头四十万城市志愿者、场馆内外七万余名赛会志愿者,用灿烂的脸庞,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前所未见的“青春中国”。
七年前,北京“申奥”成功,魏航只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她幻想长大后“为奥运捡球、擦地板”。七年后,魏航已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经过近一年的层层选拔和“魔鬼训练”,她一步步走近“鸟巢”,最终站在观众席上,为各国人士服务。
与魏航一样,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年轻人,共同沐浴了这场奥运洗礼。他们起早贪黑,风吹日晒,数月无休;他们直面数万人的抢票狂潮、安检门前的人山人海,他们努力去学习什么叫镇定,什么叫耐心;他们可能遭遇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一时回答不上来,也曾被观众叫作“小姐”、“服务生”,不过他们学会了始终保持微笑,不得已时还会委曲求全……
一路走来,魏航说,刚刚离开“鸟巢”,就开始想它,“好像对它有了归属感”。志愿者的辅导教师解释说,孩子们站在“鸟巢”与其说有激情,不如说是一种荣誉感。
媒体为之惊叹,“‘鸟巢’孵出了中国新一代”。
这一代中国人,出生于二十世纪的八十至九十年代,他们中的一些人举止优雅,通晓多国语言,能言善道;他们中的一些人面对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群没有羞涩、胆怯,而是张开怀抱;他们中的一些人面对西方经验与中国传统,同样抱着尊重和宽容的心态。十八、九岁的花季年龄,在街头,他们人人都努力使自己成为奥运“微笑使者”;在赛场上,他们也可能就是夺金的“黑马”。
在此之前,中国的这一代年轻人曾是“最受诟病的一代”: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家中“独苗”,他们不曾见证新中国最初几十年的蹉跎艰辛,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与长辈缺乏沟通,被认为是“代沟”的制造者,他们被舆论称为“温室里的花朵”、碰不起的“草莓族”,甚至被指具有“致命伤”。
不过,因为北京奥运会,这些固有印象都在改变之中。
奥运开幕式的夜晚,一群城市志愿者站在通往“鸟巢”的中轴景观大道上,坚守了近十二小时,尽管天气闷热、缺水少食,却没有多少抱怨。望着“鸟巢”上空绚丽的烟火,年轻人感慨,“这是我爷爷奶奶等了一辈子,都等不到的中国”。
那一晚,这些年轻人始终怀着复杂的心情眺望“鸟巢”,当收音机里传出《歌唱祖国》,他们眼眶湿润。
千年的文化兴衰、百年的奥运梦想,千头万绪被赋予了十六天青春的生命。有人预言:五十年后,若奥运重回中国,今天的这一代年轻人,还将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我们无法证实这则预言能否成真,但我们今天却已经见证了他们的青春——且青涩且激越,但他们努力尝试面向世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