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三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三日透露,目前,中国已建成基本覆盖主要地区的地震监测台网,同时,地震预报工作当前也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三日下行继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陈建民应邀发表《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的主题演讲时透露了上述信息。他说,通过近四十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地震前兆资料,加深了对前兆异常表现特点的认知,摸索出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的思路和程序,继辽宁海城地震成功预报后,还对中国大陆二十八次地震作出了一定程度或比较成功的预报,使中国地震预报水平领先世界。
陈建民称,成功预报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具备相当的监测能力。目前,中国已经建成包括测震、形变、电磁、流体四大学科,共有二十余种观测手段的地震监测台网,基本覆盖了中国主要地区。目前,首都圈地区可监测一至一点五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五到十分钟;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可监测一点五至二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十到十五分钟;其他地区可监测四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二十到二十五分钟。
与此同时,中国当前的地震预报工作也已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国务院发布《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对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做出不同的规定:预测意见由专家作出,而预报意见要经过一定程序由地震部门提出,报省级以上政府风险决策,并由政府向社会发布。
这位地震局长介绍说,中国地震监测台网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大都是自行研制,这些仪器目前已出口到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亚、东盟、南美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印度洋地震海啸后,中国向印尼援助了地震监测技术和设备,并建立地震观测台网,今年巴基斯坦地震后,应巴方请求,中国还将向其提供地震监测技术援助。
陈建民表示,地震监测台网除服务于地震预报外,还广泛应用于包括监测地下核爆、爆炸监测、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监测等,国家安全、安全生产、防范一些突发事件甚至是一些恐怖事件,地震监测台网都可以开展辅助性工作。
他提醒说,虽然中国地震监测台网已具有一定监测能力,但地震预报水平还将长期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目前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短期和临震预报,大多数地震还不能预报出来,地震预报仍然是国际性科学难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