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龙陵八月二十八日电 题:探访滇西抗战主战场龙陵
中新社记者 龙剑武 韩胜宝
云南省龙陵县城区东卡地段的闹市街头,有一座六边形石质建筑。它既非城市雕塑,也非公用设施,而是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修筑的碉堡。在收复龙陵的战役中,众多中国军人在此付出鲜血和生命。
今天,碉堡所在地已经建成了龙陵抗战纪念文化广场。广场上,大型浮雕墙、升旗台、长鸣钟、抗战纪念馆等无一不在向人们讲述着滇西抗战主战场——龙陵的浴血岁月。
作为侵略标志的这座碉堡至今维持原貌,外墙上弹痕密布,被炮火削去的一角还裸露出钢筋,黑洞洞的射孔像一双狰狞的眼睛。碉堡附近的街市上车来人往,一派热闹升平的景象。而当年日军就曾在这坚固的石堡后面,用疯狂的火力扼守出入城区的要道,中国远征军也曾有上千勇士捐躯于碉堡前,但侵略者的垂死挣扎终究阻挡不了爱国将士收复失土的前进步伐。
一九四二年五月,中国军队炸毁龙陵县境内惠通桥,阻入滇日军于怒江。日军为长期抗衡,在怒江以西沦陷区建立腾冲、松山、龙陵、平戛(今平达)四个前沿阵地支撑点,其中松山、平戛和龙陵位于龙陵县境内。
一九四四年五月,中国远征军对侵占滇西的日军发起全面反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将军率第二十一军、第二军、第六军、第八军、第五军进攻龙陵。龙陵之战历经松山攻坚战、平戛围歼战和龙陵争夺战三大战役。其中龙陵县城的争夺战最为艰苦持久,中国远征军进行三次攻略,城内外各处要地均发生多次激战。
位于龙陵县城西北白塔后山台地上的赵氏宗祠为日军司令部旧址,是日军军事指挥中心。拾级而上,发现这座封闭式的四合院居高临下,地势险要,而且院内空间较大。如今,这座复归民用的院落内格局依然,幽静祥和,很难想象当年日军曾据此进行血腥统治,而四四年八月远征军反攻龙陵时也曾在此与敌进行长时间惨烈争夺,双方死亡数百人。
龙陵老城区中心的董家沟有一处土木结构的串连式四合院,曾为当地有名的富家大院。日占期间,这里被强征为日军慰安所。走近已荒废的院内,感觉到残败凄凉的气氛,从慰安妇投入幽井自杀和原宅主人战后不愿挂牌标示旧址等传闻,可以看出侵略者的无耻行径给当事人带来的屈辱和怨恨。在反攻战事最激烈的四四年十一月一日,这里无辜的慰安妇全部被日军残忍杀害。
还有白塔村日伪县政府、日军军政班本部、下坪日军马厩、老东坡日军阵地等旧址,那些累累弹痕、战壕暗堡都是不可抹煞的侵略罪证和战争见证。
龙陵争夺战为整个滇西反攻中规模最大的要塞争夺战,也是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损失最重,又最具关键性的一役。在长达一百五十天的战斗中,远征军先后经过三次拉锯争夺方攻克县城。
龙陵县史志办主任陈景东说,中国军队在龙陵投入兵力十二个师十一点五万人,占整个滇西战役的百分之七十一;龙陵战区歼敌一万四千多人,占滇西战场的百分之五十二,是滇西抗战主战场。
从一九四四年五月初渡江作战到十一月收复龙陵,中国远征军共牺牲官兵三万六千三百九十八人。龙陵全县以及腾冲的光复,扫除了日军盘踞滇西的坚固阵地。此役后,中国远征军乘胜追击,于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日攻克畹町,将日本侵略军逐出国门。
陈景东介绍说,从龙陵沦陷到光复,全县人口减少二千八百三十六户,一万五千六百六十八人,财物损失以当时货币计共达五千七百九十七亿关金元,属滇西沦陷区损失最重地区。
登上龙陵城外的伏龙山,当地的小学生正在老师带领下参观龙陵抗战胜利纪念碑。儿童天真稚嫩的笑脸上,不再有死亡威胁的阴影,尽收眼底的城市也正在发展建设,远离硝烟,而这座屹立在青山间的高大纪念碑仍将铭记战争的死难者和捐躯者,永昭历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