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教结合,在体育界和教育界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但是胡凯的出现使这个话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胡凯现象是偶尔的昙花一现还是十几年的厚积薄发?高校到底能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高校办运动队的目的何在?
大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大学生,这不是文字游戏,了解情况的人都清楚,这两个词含义并不相同,而且一直难以清晰界定,两个词之间微妙的不同含义也部分地反映出目前中国体教结合的现状和尴尬。高校自主办运动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无论当初的出发点是什么,多年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体育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以及自身视野的开阔,由高校承担起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任务已经成为体育界与教育界的一个共识。
但是高校培养的运动员在国内外的比赛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与在体制内的专业运动员相比,他们有多少机会呢?胡凯、王颖获得大运会冠军以后,连高校的体育老师都表示,大学生运动员只是专业运动员的一个补充,真正创造出优异成绩的是凤毛麟角。但是众高校依然在纷纷扩大运动队的规模,招收体育特长生,究其原因,除承担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任,更多是从扩大学校知名度、提升学校层次、学校长远发展方面出发,这也符合了国际高校发展的潮流。
体育高材生与物理高材生、计算机高材生一样,都是学校的荣誉,只是体育高材生为学校赢得荣誉的小目标正好在为国家荣誉的大目标之下,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所以,高校办运动队、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无论最终目的是什么,达到的结果是多赢。
其实胡凯的出现,与其将其视为体教结合的硕果,不如将其还原为一个热爱体育的大学生来得更真实。体育的本质就是参与的过程和成功的快乐,而这,或许也就是胡凯那枚金牌之外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