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3日电 《北京青年报》今日撰文指出,9月1日,家电能效标识的“大限”将至,没有加贴能效标识的空调、冰箱将不得上市销售。这一由能效标识主导的新规则,能否引领家电行业走上健康节能的“康庄大道”?
能效标识的推广,会不会造成空调、冰箱行业的“能效浮夸风”?这已经成为业界的担忧。推行标识能否成功,落脚点在于生产企业的可信性和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新标准的实施,采用的是“企业自我声明+备案+市场监管”的模式,是企业根据已经公布的能效标准,产品达到哪一级,生产企业就在标识上贴上哪一级。不少消费者对这一全新的认证模式持有怀疑态度。
首先,空调企业的能效比检测是由企业自检或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为某些企业投机取巧埋下了隐患。
其次,各个地方的质检部门监督性质多为临时抽查,能否有效监督尚难预料。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所统计,截至8月16日,共有家用电冰箱生产企业58家、1235个型号,房间空气调节器生产企业56家、2532个型号,总计100多家企业、3767个型号的产品进行了能源效率标识的备案工作。但同时,包括顺德美的冰箱有限公司、营口科龙冰箱有限公司等10多家家用电冰箱生产企业和阿尔西制冷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空调企业迟迟未进行能源效率标识的备案。中国家电协会对能效标识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表示出了技术层面的担忧。
这几年空调市场低价竞争,如果空调的关键部件技术暂时不能提高,一味盲目追求空调高能效比,必然会导致一些企业以牺牲冷却、除湿等使用性能或者增加原材料的大量消耗,这样的“高能效”不但不利于节能,而且对行业发展也是一种损害。(记者 肖敏 令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