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上星期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在一则简短的报道中,引述美国军方的匿名消息来源说,美国军人在古巴的关塔那摩战俘集中营审讯回教战俘时,公然亵渎《可兰经》,甚至把《可兰经》扔进马桶里冲走。
正如近日来的事态所表明的那样,上述报道立即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等国引起了一连串暴力抗议活动,并且导致将近20人死亡。至今为止,很多国家的抗议活动还没有结束,回教世界又掀起了一股反美浪潮。
对于新一波反美示威活动,白宫方面感到难堪是自然的。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华盛顿一直试图修补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形象,就在日前,虐待伊拉克战俘的一名女军官刚刚被宣判。而就在此时,美国自己的媒体爆料美国军人亵渎《可兰经》,无论是否确有其事,其结果都不利于布什政府正在进行的“形象工程”。
正因如此,事情发生后,白宫、五角大楼和国务院采取了极为迅速和严厉的“损害控制”措施,不仅指出《新闻周刊》的报道失实,而且还指责它破坏了美国的形象,并勒令其采取行动挽回损失。
在持续多天的压力之下,《新闻周刊》管理层终于出面表态,承认这则报道可能有误,并在次日宣布收回这一期的所有杂志。
在发生这一事件之前,美国已经有数家主流媒体因某些疏忽,而使有关报道引起很大争议,甚至招致美国政府的强烈不满和驳斥,其中包括《纽约时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新闻以及《今日美国报》。毫无疑问,少数新闻从业人员故意捏造事实或未查明事实,是违背新闻原则的不道德行为,确实给美国媒体的形象造成了伤害。
当然,《新闻周刊》的情况也许与其他媒体有所不同。但是,由于美国的反恐战争在回教世界早已引起了深刻的误解,华盛顿外交当局对这一课题已经感到异常敏感和棘手,害怕媒体再次揭露出类似美军虐待伊拉克囚犯那样的丑闻。而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周刊》再次捅这个“马蜂窝”,其疏忽不只表现在没有对匿名新闻来源所透露的情况进行再确证,而且恐怕也没有意识到后果是如此严重。
但是,如果把损害美国形象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一则新闻报道,那恐怕就显得言过其实。自从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来,回教世界的反美情绪变得日益强烈,而美军虐待阿富汗、伊拉克等国战俘的丑闻连续曝光之后,这种反美情绪就更是火上加油。
相较于《新闻周刊》上短短几百字的报道,那些在回教世界广泛传播的虐囚照片和电视画面更具杀伤力,对美国形象所造成的损害更深刻和持久。
因此,可以说,在美国和回教世界积怨已久的情况下,《新闻周刊》只不过为反美势力再次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机会。不论是不是无心之过,它所引发的流血抗议事件都是令人遗憾的。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