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个网上热议的新闻焦点,都来自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都和“民意”有关。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结束之际的记者招待会上的开场白,他看了网民给他的几百条提问,“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一语即出,众多网民也被深深打动,互联网上相关的帖子如海。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听取江西代表团讨论后说:“我现在最大的苦恼就是听不到基层的声音”,为了听最真实的情况,她在非典时期临危受命,曾把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请进中南海。
——全国政协常委伍绍祖则建议改善现在的领导人警卫制度。他提到他的一次下乡视察经历。住在群众家的他,一早醒来发现警卫人员在屋顶站了一夜的岗,不准闲杂人等入内。他因此呼吁:领导要贴近群众,警卫人员不要让领导脱离群众。我国警卫制度是建国后从前苏联照搬过来的,过于严格了。
高层领导如此集中地发出强烈信号,渴望并主动倾听百姓呼声,是今年“两会”非常引人注目的举动。这和本届政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执政之要,是密不可分的。
密切联系群众,本来就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那么,高层领导们此次“两会”的话语中,透出的是什么新意呢?
一是着眼于“破”,破除昔日制度性的隔离领导与群众的某些“篱笆”。如伍绍祖直指沿用几十年的领导人警卫制度应予反;吴仪的抱怨也是针对在领导人视察中,群众靠后,干部全站在前面的“惯例”。一是着眼于“立”,温总理树立了一个利用互联网倾听民意的榜样,吴仪副总理则是在难以接近群众的情况下,把群众请进中南海——只要想办法,领导人想听到民意并不一定难。
中央领导层如此渴望听到民意,那么,各级政府是否也该紧紧跟上呢?在阻隔民意方面,有待拆除的“篱笆”还有多少呢?这不由让人想起,到各地采访,一些县乡最触目、最宏伟也最戒备森严的地方,往往就是政府机关所在地。有的地方,甚至树起了高高的篱笆墙,寻常百姓连政府的“门脸”也看不真切,隐隐透出的几个“为人民服务”的红字,也可望而不可即。
并不是说政府一定要设在市井或乡野,也不是说领导非得准备随时接见任何群众。但是,一些地方基层政府,既无代表一个国家庄严形象的需要,又无安全保卫方面的特殊要求,但其办公大楼那股森严的“衙门气”,往往就在气势上拒群众于千里之外,摆出的是一副拒绝倾听的架势,这又如何能让百姓对政府亲近起来?如何敢向政府进言?
所以,反思我们的警卫制度,不妨也反思一下一些地方政府的门禁森严。今后,再建政府大楼,其建筑语言是否也不要太咄咄逼人?
说到这里,网上还有汹汹舆论,是抨击厉以宁教授在“两会”上的一段话,说经济学家要顶住两方面的压力,一是上面的,一是来自互联网的。这让网友们大为不快,口诛笔伐好不热闹。其实,对学者倒是不必太过苛责,学者自有个性,也确实需要独立思想,只要无碍法律,我们还是应该予以尊重。倒是政府,倾听民声是职责所在,这倒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作者:李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