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对于地方行政官员来说,真正利益攸关的是自家脚下的一亩三分地,上面来的东西,有利则卖力执行,无利或者有害则束之高阁。
老百姓总是埋怨干部是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其实有些经肯定是念不歪的,而有的经则是必然要往歪了念的
这些年来,总是见有对上级抗命不遵的事情发生。阳奉阴违者有之,假办真不办者有之,顶着不办者亦有之,大事小事,不请出中央领导的尚方宝剑,就推不动。阜阳假奶粉事件的查处就是一例。
所谓的处理只是给上面看的消息,甚至纵然有中央领导人的批示,到了“有关部门”那里,照样可以找各种借口顶着不办。即使在中央直接派人干预下办了的,那些违规违法遭到处理的当事人,只要没有丢了脑袋,被抓进监狱,风头一过,还不是官照当,事照做,一样威风八面。
有人说,中国的行政是“压力体系”,一级管一级,以行政压力促进任务的完成,动辄以官员的乌纱帽相威胁。应该说,以行政过程而言,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只是所谓的压力不是从水压机那儿来的,而是来源于官场上常说的“风”。
风总是一阵一阵刮的,有风头,也有风尾。每到了风尾,事情就过去了,提倡好事的时候如此,纠正什么坏事的时候也如此。而在风头上的时候,压力很大,或者说动静很大。
既然是风,那么就跟时空以及地形地貌有关系。压力的效用不仅在风头风尾的时间上有不同,在空间上也有区别。在与地方上利害关系不大的时候,压力容易奏效,反之,利害关系很大,则会不了了之。压力的效用,与当事人的势力大小也有关系,碰上“硬茬”了,压力照样有失效的可能。所以,与其说我们的行政是“压力体系”,不如说是“风头行政”更为确切。
在官场上混过的人都知道,凡是上头要“抓”什么了,就意味着风来了,从前叫运动,现在叫当前任务。有的时候,上面特大的领导随机性的批示,也等于是风。比较聪明的领导都知道,要办什么不太地道的事情,有风的时候最好暂停,不管事情有多么急迫,也要等风过了再说。
如果说中国行政体系的动态过程是风头行政,行政体系的静态则是诸侯行政。建国以来不注意行政回避的结果,是成长起一方一片的权力网络,地方不论大小,有头有脸的人物往往相互联姻,互结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盘根错节,上面有人,下面有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应该说,在这种诸侯行政中,地方官员变成地头蛇和南霸天、北霸天,跟黑恶势力沆瀣一气的,倒未必是普遍现象,但不时地违规甚至违法的行政操作,却是诸侯行政的应有之意。
有的时候是因为上头的精神过于离谱,严格执行根本行不通,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出于自家利益的变通。对于我们的行政诸侯来说,真正利益攸关的是自家脚下的一亩三分地,上面来的东西,无论是精神意图还是行政命令,有利则卖力执行,无利或者有害则束之高阁,甚至釜底抽薪,改头换面,只有在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才会做一点“违心”的行政操作。老百姓总是埋怨干部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其实和尚们的嘴无论歪与不歪,有些经肯定是念不歪的,而有的经则是必然要往歪了念的。
从诸侯行政的意义上讲,我们的行政系统的违规违法,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也就是说,违规违法已经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常态,是必然的,而因为违规违法(可能程度上比较严重一点)撞上风头被逮住了,倒成了某种偶然。
既然如此,人们的行为的忌惮也就只剩下了程度的限制和对偶然性的防范。对偶然性的防范,除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就是信息的控制(防火、防盗、防记者、制止上访),如果实在防不了,还可以拖、抗、顶、磨,甚至像阜阳工商局那样,搞假查办假撤职。如果到了这一步还抗不过去,那就只好算是天灾,命里该着。
有的事情败露了,外面的人们都感到奇怪,怎么官员有如此大的胆子,什么事情都敢做?其实,胆大胆小,其实只有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分别。对某些官员来说,凡是被逮着的,除了运气不好,关键是信息的控制不到位,只要消息封锁得严,那么就没有什么胆大胆小的问题,也没有什么性质严重不严重的问题。
风头行政和诸侯行政,说到底都是计划经济和行政在转型时期的变种和怪胎,如果改革不再继续前行,那么,这种怪胎也许会将以往的一切成果,连同民族的未来统统吞噬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