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7日电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2004年12月11日,被视为中国入世后的又一重要临界点。这之后的三年被称为入世的"后过渡时代"。其实,在"后过渡时代"将到来未到来之时,外资银行已经频频试水,活跃于中国银行界。
自12月1日起,中国按时开放了昆明、北京、厦门3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当天,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和厦门国际银行就向厦门银监局递交了开办人民币业务的申请。而在北京开展业务的24家外资银行分行中,在12月1日前递交意向性申请的超过了半数。截至今年10月末,全国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
除了人民币业务的顺利推进,外资银行今年在"衍生大战"中的出色战绩是另一个值得留下一笔的业务。不仅是目前耳熟能详的汇丰、荷兰银行、花旗、渣打银行纷纷领下了衍生执照,就是一些一般认为无意染指零售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如德累斯登银行也表现的颇为积极。
外资银行在银行衍生执照的争夺中高举高打,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由于目前的衍生交易工具主要集中在外币资产上,交易市场大都在国际市场上,因此,有着天然优势的外资银行显然卯足了劲。
限于政策限制,近期火爆异常的人民币理财大战中,外资只能坐壁上观,然而在外汇理财产品领域的大放异彩,让一直以来跟风在中资银行之后的外资银行过足了国民待遇的瘾。
2004年,对于外资银行来说也不尽是收获。一直觊觎中国境内信用卡业务的外资银行,这一年却没有任何收成。
虽然花旗参股浦发银行后,首张"中国首张由外资银行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在全国发行的双币种信用卡"成功面世,但这并没有改变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信用卡的空白。(王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