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纷纷召开的地方两会上,看不懂的财政预算报告再次成为许多代表们议论的热点。
从过去薄薄的几页纸到现在厚达几百页的“大砖头”,财政预算报告厚度的变化,体现了预算科学化、明细化的要求,受到广泛赞誉。由于预算报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于平时不接触财政预算工作的代表来说,很难看懂,尚可理解,而如果连经济学界的代表都视预算报告为“天书”,又何谈审查监督?
长期以来,人们错误地认为财政预算可以随时调整,没必要搞得过细。加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财政预算审查细化缺乏有力的支持,致使各级财政预算编制粗糙、随意性大、约束力差,由此带来支出结构固化、部门利益刚化、政府调控弱化、财务管理混乱等诸多弊端。近年来,审计署对各级财政预算进行审计时,不断爆出财政资金滥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危害了财政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益,也容易滋生腐败行为,扰乱国家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这几年,我国加大了财政预算改革的力度。2006年8月召开的全国财政系统金财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有关负责人提出,我国计划3年内初步完成现代化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这一系统将使中国政府数万亿元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更加安全有效,政府预算规范透明,不再让人“看不清、听不懂”。遗憾的是,“金财工程”的实施已有时日,但人大代表对预算报告“内行看不清楚,外行看不明白”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好。
财政预算报告,是国家财政的一本“收支大账”。如果说加强财政监督牵住了监督政府工作的“牛鼻子”,那么做好财政预算的审批则是拴住“牛鼻子”的缰绳。因此,强化财政预算的审查和批准,在人代会上把好“第一关”,进行充分的审议与监督,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
让人大代表看得懂预算报告,是推动财政预算改革的前提和当务之急。在财政预算编制、审议的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延长编制时间和审议期限,让更多的财务、审计行业的代表提前介入,并切实履行代表的否决权,才能更好地监督政府“钱袋子”的流向,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因此,在强调预算编制规范性的同时,更应该切实保障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权,提高预算行为的透明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而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先要让预算报告使代表看得清、听得懂。希望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和解决好这个问题。(苏显龙)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