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原是一本陈年旧账,却因当事人新近首次回应而成为舆论焦点:2005年9月,陕西省商洛市举办丹凤县文化旅游节,邀请贾平凹出席开幕式及文艺演出。由于当天下雨,文艺演出开始后为了避免遮挡后面主席台上的相关领导和来宾(包括被邀请的贾平凹),组织人员便要求前三排的小学生冒雨观看演出,结果这些小学生被雨水淋了近两个小时。陈年的照片是三年后被发表在个人博客上,照片“再现”了当天前排学生淋雨与贾平凹安坐伞下的一幕。日前,贾平凹首次向媒体回应了“学生淋雨”事件,却以一句“这简直就是胡扯!”激起网络世界中的口诛笔伐。贾平凹解释,当时主席台上还有很多人,他只是其中一位,而且他并不是坐在最前面,所以对于孩子们的情况,看得也不是很清楚,“主席台上的其他人都没说什么,我还说什么?”贾平凹还表示,这张照片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更和一个人素养无关。
无论怎么说,作为公众人物的贾平凹先生,头顶陕西作协主席的头衔,以一个作家的身份给出如此辩解,实在难以服人。一个人的素养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与他人无关。对于自我的素养要求,既不能因他人素养缺失而降低自我标准,更不能因他人的冷漠无视,而给自己寻找心安理得的理由。如果,当时贾平凹先生曾经试图改变这种冷漠,或许可能会令某些缺乏素养的领导不快,但作为一个有素养的文化人,今天他的内心应该是坦然的。但贾平凹并没有那样做。因此,公众对其个人素养的议论恐怕也就不能用“胡扯”来回应了……
当然,大众在议论贾平凹个人素养的同时,实在不应该忽略了制造这一冷漠局面的那些真正的幕后因素。其中逻辑关系应该很简单:官本位的思想,不仅被个别官员默认甚至是要求,也影响着一级一级的工作人员一切以领导为中心。在这一中心之下,一切为领导服务,任何人都可以为领导的愉悦牺牲,当然包括那些淋雨两小时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说,贾平凹被推向舆论风口,实在是因为他是公众人物这一特殊身份。
人们常说小处可以见大。三年前的旧账,大家翻的不是当年当日的具体细节,而是要用那样一幅照片刺激、刺痛那些官本位的人们麻木的内心。小细节,考验的不仅仅是公众人物的素养,更是在场所有人的素养。至少,那张照片中的所有成年人都没有过关。现代社会,尊重弱小,平等待人,已经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共同价值。更何况,“以人为本”作为执政为民的一项内容,早已成为大众衡量一方政府的重要标准。然而,“以人为本”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又何止需要时刻挂在口头上,更要每个人放在心上,不仅放在心上,还要有打破沉默、违反“潜规则”的勇气。
事实上,诸如让小学生淋雨两小时的事件并非个别现象。这几年,让学生在寒风或烈日中静候“贵宾”或是听长篇演讲的新闻并不少见。如果,不首先从官员开始清除官本位思想,不在官员中培养平等博爱的意识,一级效仿一级的“小学生淋雨事件”还会再次发生。每一次,媒体、大众关于此类事件的讨论都在当事人的集体沉默中犹如石沉大海。希望,此次拉上陪绑的贾平凹表现出一个作家的素养,至少不要在三年后回应时给出那样没有素养的解释。如果贾平凹承认了当时的缺失与考虑不周,大众对一个作家的名誉应该是加分而不是减分,而某种程度上说,作了一回替罪羊的贾平凹也算没白替,至少给那些麻木的成年人一个正视过失的榜样。(晓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