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乘搭香港天星渡轮,从尖沙咀横渡维港到香港岛中环,想到这首歌《似水流年》。歌曲由梅艳芳原唱,后来张国荣翻唱,作曲是喜多郎。如果你也熟悉,我们是同一个generation(代)的人了。
往后每次来香港都会找时间坐天星渡轮。多年来的心得——秋高气爽是搭渡轮感觉最好的季节。
刚过去的周六特别去搭天星渡轮。这是服务了香港人近半个世纪的中环天星码头的最后一天。进闸时拿了新码头的交通与运输安排册子才知道中环天星码头的原来名字是爱丁堡广场渡轮码头,注释着殖民地味。
接过售票员送赠给每个乘客的纪念八达通卡封套,走进候船铁闸,见到几乎人人一架相机,大伙有说有笑地等船。一些还全副武装,带了相架、长短镜头。中年以上的来缅怀历史,年轻的来见证历史,更年轻的来感受历史。
自从发现下层渡轮座位的平易近人(无论是较上层座位便宜港币五角的船票,还有更贴近海面的风景),我这回还是做“下层人”——但要霸船头位。
船长和水手很有默契地任乘客从各个角度拍照。这一天的主题是告别天星码头,但是船舱里一椅一绳都被摄入镜头,搞到好像也在送别渡轮一般。船夫数十年来每天抛绳离岸或停泊练得纯熟的手艺这一天成了摄影镜头的焦点。
中年船夫见惯风浪,今天面对无所不在的镜头多了平时少见的笑容。新闻报道这一天有15万港人来送别码头,人山人海的场面仿佛让他们回到地铁通车前渡轮的黄金时代。
抵达中环天星码头,已见到电视台在建筑物屋顶搭建的卫星站。步出码头,场面热闹像在过节。甚至出现一对新人在码头四处取景拍结婚照。
许多非专业的摄影师非常专业地在各个角落捕捉这个建于1958年的青白色简朴建筑。码头正对面的二楼露天停车场、隔壁中央邮政局落地窗……只要有人发现了新的拍摄角度,便吸引了其他相机聚集瞄准一起按快门。
中午时分,开始有人带起“保留码头”的写字条行动。地上开始被抗议拆除码头的粉笔字填满。下午时有人把自己打扮成钟楼跑上码头屋顶示威,结果被请下来,事件不了了之。然而,争取保留钟楼和码头的活动在第二天还在进行着。
这一天的高潮是在夜晚。夜里旧码头此起彼落的闪光灯有如繁星掉落地面,隔着维港远距离观赏,场景莫名地壮观动人。
午夜告别仪式采用12下钟响宣告码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钟声响起时,守在码头的人群欢呼声与静默成了强烈对比。
很多人说将怀念中环天星码头钟楼的钟声。钟楼的机械钟是由伦敦大笨钟同一生产商制造。新码头的钟楼外表设计虽然仿古,但采用的是电子钟,发出来的声音不会像机械钟那样沉厚。王菲有首歌《约定》,前奏几下机械钟的钟声营造了沧海桑田的氛围,这是“沉厚”两字所形容的感染力。
新不一定不如旧。但是青春岁月能有几回?曾经付出的热情、天真与梦想,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忘。当回忆地图上的经典地标将要销毁,你故地重游,仿佛感到青春岁月在面前再完结多一次。
这样的心情新加坡人不会陌生。你还记得从前的国家图书馆吗?当年你是否有好好地和它说再见。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赵琬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