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相互制衡机制
记者: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投入商海,从个人的经历来看,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和政策上有什么改变?
潘石屹:从法律和周围的环境来看,是越来越规范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也是越来越高,个别几个部委除外。现在的官员还是都挺有知识分子气质的。
记者:有人将1994年邓小平不过问政事之后,称作后邓小平时代。你感觉后邓小平时代,有了哪些不同?
潘石屹:我觉得到了邓小平复出的时候,国家已经到了一个特别危亡的地步。你想,大家都吃不上饭,人们的心情都很压抑,天天批斗能够心情好吗?前些年我就觉得,邓小平是个伟人,多亏了他,要是没他,这怎么办呢?实际上,邓小平也是那个时代人民推选出来的代表。他只是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别搞阶级斗争了,我们要发展经济,别把我们给饿死了。
到了后邓小平时代,领导人都是温文尔雅,有知识分子气质,处理事情还是比较温和的。这个时代确实需要这样的人。
我觉得邓小平是个承前启后的人,从动乱时代出来的一个强人,治理完之后,一代一代都能出现专业的、知识分子型的、有人文关怀的一些人。我觉得这个时代不要再出来强人了。需要相互制衡机制,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媒体的公开。最怕的是谁都不说话,这就可能出大问题。
记者:你算是精神生活比较丰富的企业家,你觉得毛时代、邓时代和后邓时代,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变化是怎样的?
潘石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宽松。现在基本上是,只要你不反党,没有太黄色的东西,你的观点都可以表达。
一部分人先富只是一个过程
记者:学界认为现在中国是金字塔型社会,像你这样的企业家属于塔尖上的少数人中的一分子,但是大部分人都在塔底下。有人认为是改革出现了偏差,才导致现在贫富差距如此悬殊,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潘石屹:我不这样认为。应该说,中国的物质财富从整体上是增加了,这是毫无疑问的。每年都有差不多百分之十的GDP增长,现在GDP总额在全世界排位是第四。这是在全世界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过程中都没有过的。
其实中国真正的财富积累,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的积累。从邓小平南巡讲话到今天,短短的时间,一部分人先拥有了财富,大部分人因为原来的底子非常薄弱,还没有共同富裕。这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最终的结果。最后的结果,就是精神的发展和物质的发展平衡起来。否则我们再发展五十年,富有的人还是富有,穷的人还是吃不上饭。就跟香港一样,香港不超过十个人拥有了香港几乎所有的财富。在一个岛上可以,可如果遍布中国,全是这样一种模式,一定是一个不稳定的模式。
记者:也不是每个国家都是金字塔型社会。虽然也有穷人富人,但很多西方国家是橄榄型结构,中产阶级占社会总人口中的多数。导致中国两极分化的原因,是不是也和改革的政策有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寻租、权钱交易等腐败。
潘石屹:政策上也有好多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一定要拿出一整套的市场经济的规则,如果把制定的规则和权力结合在一起的话,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腐败,不公正。
记者:私企的原罪问题一直讨论得比较热烈。有人觉得中国私企的第一桶金基本都是不干净的,要对他们进行清算。你怎么看私企的原罪问题?
潘石屹:“私企有原罪”这个提法我是坚决反对的。总得有个标准,这个私企到底是不是违法了?如果违法了就应该受到法律的惩处,没有违法的话就没事了,有什么原罪?原罪这种模棱两可的东西,不应该去提它。
记者:你个人会对类似的提法感到压力吗?有种说法是,在一段时期内,很多私营企业主顾虑重重,不愿在中国把企业做大,一度把资金转到国外去。
潘石屹: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怎样才能够没有压力,能够不用一个国外的身份也感觉很安全?最关键也最基本的一点,我觉得是守法,按章纳税。我从建公司的那天起,就对我的财务人员说,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绝对不能做一分钱的假账。不光拿到中国的税务部门去看,就是拿到国外去看的话,都是合法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