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战、绯闻,传统炒作“方兴未艾”
近期,大地震后一度有点沉寂的娱乐化炒作又有所抬头:《奋斗》编剧石康铆足了劲痛骂同行,为自己的《奋斗2》鸣锣开道;王刚结婚,女主人换了又换,相关人士在媒体上频频亮相,换得不少人气;红楼定妆照,引来一片争议声,很久以来关于剧组的是是非非又很快被炒作得沸沸扬扬;芙蓉姐姐搞个唱,卖出8张票,好像又想借机出点风头;梁朝伟、刘嘉玲的婚礼,从举办什么宴会、准备什么礼品、是否邀请情敌,零零碎碎,云遮雾罩,一时间刺激了无数人的神经……
如今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泡沫化的信息淹没了无数的受众,受众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益发涣散,一般的信息很难引起兴奋。不过,很多文化界、娱乐界人士这个时候想到的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不是认真提高作品的质量,而是动起了歪脑筋,为了一本新书的出版、一个新人的推出、一部影视剧的发行,层出不穷的恶炒应运而生:比如,“新人用绯闻借名人上位”,这在演艺界是一个被用烂的恶俗伎俩。比如,“知情人的报料”,常常成为新闻的来源,“某明星有了新欢”、“某某人是某某人的私生子”等等,往往掐准了时机,一定是某人要参演新戏了,某明星沉寂多年要复出了,等等。再比如,“记者无意间见到”,往往成为相关公司、明星、媒体导演的“大戏”,言之凿凿,还经常有影像、照片作证,不由人不信。
观察近期的这些恶炒,充满了脂粉气,窥私欲,碎片化的边边角角,消解了一切深度和真诚,诱导人们日益沉迷于浅表化的感官刺激之中。
上演“苦肉计”,炒作又上新台阶
耐人寻味的是,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娱乐业的炒作手段又有了新的发展。最近,吴宇森的大片《赤壁》上映,其中的破绽不少,比如说,一些无厘头的台词,很容易让观众抓住把柄,照理说,以《赤壁》这么强大的制作班底,不应该出现这些“小儿科”的问题,除了以此吸引国外观众的原因外,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制片方故意留一些破绽让观众去“骂”,让媒体不厌其烦地炒作,以此吸引眼球,也许,制片方受了周瑜打黄盖“苦肉计”的启发?记者与一些导演聊天,谈到这个问题,他们也有同样的感受。那么,为什么要这样“作践”自己?一些导演显得很无奈:现在不管拍出什么好片子,都很难吸引人的眼球,观众不买账,媒体也不买账,很快就沉寂下去了,巨大的投资“掉进水里响都不响”。于是,“苦肉计”成为不少导演无奈的选择,只能故意在片子中留一些“大家一看就知道”的破绽,专门让观众去评判评判,最好是“骂”,“骂”得越凶越好,这样才能吸引眼球,各种争论就会接踵而来,不管是骂也好,吵也罢,只求热闹,热闹了才会有票房。
记者前些日子去参加几个编剧的研讨会,他们正在筹划写一个剧本,主要内容是写一个官员的故事。讨论着,大家的话题集中到一个问题上,那就是如何搞一些噱头吸引观众的注意?最后,与会者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让主人公“说一些离奇的话”、“做一些离奇的事”,最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最关键的是能够让观众“一下子抓住把柄”。一个著名导演要拍一部戏曲连续剧,剧本都写好了,专家们研讨的时候,也给予较高的评价。不过,电视剧开拍前,制片人和编剧商量,如何在电视剧中“留一点硬伤”,那就是准备请几个颇具搞笑色彩的明星客串,唱几个“不伦不类的戏曲段子”,让观众“说道说道”,从而引起媒体的注意,否则,很可能就没有影响了。
对娱乐化恶炒保持“钝感力”
我们注意到,恶炒往往最关注隐私,对影视大腕、体育明星、社会名流、商贾大员,现代传媒总是乐此不疲,一点点隐私便如获至宝,不惜捕风捉影、添油加醋,无所不用其极。而最新出现的诸如“苦肉计”这些恶炒苗头,也实在让人感到悲哀,它构成了对艺术追求、受众品位、媒体姿态最好的反讽。
江苏一位导演野人告诉记者,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包括创作者、媒体、受众都比较浮躁,往往没有心思去真正关心艺术质量,创作者关心投资收益,媒体关心“眼球”,受众习惯于被媒体牵着鼻子走,这个时候,什么样的炒作手段都能够想得出来。他忧心忡忡地说,前些年,还有一些真正潜心艺术的“理想主义者”,而现在,这类人是越来越少了,他们平时关心的只是到处搞关系,拉投资,然后再炒作,炒得越离谱,往往越能获得好的回报,这几乎成了一个怪圈。
专家指出,如今的这种恶炒之风是“合力”的结果,要遏制它,最基本的是要避免浮躁。从媒体和受众的角度来说,首要的是对恶炒保持“钝感力”,不盲从,不追风,坚持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尤其是对一些恶炒,媒体和受众要做到不兴奋,不传播,用自己的判断力积极加以抵御,让“恶炒”在一片沉默中自己湮灭。
记者 贾梦雨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