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厦门十二月二十二日电 题:民营经济从白纸到彩图的蜕变
中新社记者 杨伏山 陈悦
厦门特区发展二十五年来,作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一向是外界注目的焦点,广受赞誉与热捧。殊不知,这里的民营经济,经过二十五年的风雨洗礼,也经历了从一张白纸到彩图的历史蜕变。
或许因为原本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束缚、发展定位的迷失,厦门获准设立经济特区之初,民营经济基本还是一张白纸,自然谈不上大发展和对厦门经济发展的大贡献。统计数据显示,一九八一年,厦门全市城镇私营及个体从业人员仅两千三百多人,在全社会逾四十八万劳动大军中所占的比率不到零点五个百分点;个体私营企业工业产值也仅二十万元,占该市工业的比重(百分之零点零二)更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截至二○○五年末,该市民营企业数量强劲增长,已达三万家;民企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总数达到三十七万两千多人,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七成多;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二百二十多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GDP)的两成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两成三,成为又一支推动厦门经济增长的重要生力军。
人们在仰视外向型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不能不开始对逐渐崛起的厦门民营经济刮目相看。厦门市工商局副局长、厦门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会长陈海疆日前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认为,厦门民营经济是伴随特区经济发展逐步壮大的。
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厦门特区年均GDP增长幅度超过两成,在形成快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主体格局的同时,民营经济发展大为提速。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非公经济发展宏观政策面的改善,同时更得益于厦门特区经济快速发展为其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至二000年末,全市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两百五十亿元,创造增加值逾七十亿元,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百分之十四,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和拉动作用开始初步呈现。
陈海疆认为,“十五”期间,厦门民营经济步入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特别是二00三年七月《关于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的出台,首次专门为民企发展编制投资指南,将民营经济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发展规划,为民企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由此可视为厦门民营经济实现巨大飞跃的分水岭。
厦门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对此作了强力印证:至二00五年末,厦门民营企业完成增加值二百二十多亿元,在全市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跃升至百分之二十二点四。
据陈海疆介绍,《关于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出台之后,厦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相继制定了配套实施细则,为民营经济快步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诸如运用全国人大赋予厦门特区地方立法权,立法从政策层面降低民企市场准入门槛;放宽分期缴资条件,使民企享受类似外企的待遇;支持设立担保公司为民企服务,解决民企贷款难问题;积极帮助引导民企创中国驰名、著名商标;支持民企组建企业集团;放宽对企业对外投资比例的限制等等。
诸如此类的政策扶持,对激励民企投资创业立竿见影。陈海疆说,当有些政策放开之后,曾出现一个月注册上千家个体工商户和大量有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盛况。
伴随特区经济强劲发展的脚步,厦门民企不断升级换代,茁壮成长。厦门市工商局企业注册登记处提供的最新统计表明,截至今年十二月中旬,厦门全市私营企业总数已达到三万六千多家,其中注册资金五十万元以上的企业达两万七千多户,占七成以上;注册资金一亿元以上的企业也多达二十七户。
从行业分布看,厦门民企原本主要集中在建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等几个行业,而目前民企已更多涉足制造业、服务业、软件业等领域,呈现向新兴服务业和更高科技含量产业进军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