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Vs文化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大规模的国际车展都得依赖于商业化的组织与操作,没有那些财大气粗的国际汽车巨头的积极支持,一个成规模、够档次的车展恐怕连一两天都不可能支撑下去。但另一方面,车展毕竟不是大卖场,大公司参加法兰克福、日内瓦、底特律等著名车展,很少会直接以销售汽车为目的,品牌文化、汽车文化便是这些年来各大汽车公司极力向观众展示的核心内容。不少国内车展从业人员也认识到,加强车展组织的服务性与观赏性,必须从文化上着手。
翻阅各大国际汽车展的介绍,除了东京车展之外,欧美的著名车展往往都有百年以上的发展历程,在与竞争者的不断较量中,各自都有了比较明晰的定位与特点。如日内瓦车展注重的是从概念车设计到整车成型的全过程,所有与汽车有关的产业都可以在其中拥有一席领地,而许多车厂更加看中日内瓦的“中立”地位,纷纷选择在此首发自己的新车。而法兰克福则是各家比拼汽车性能与科技的战场,有了德国军团的极力支持,豪华与高性能轿车都会力争在德国出头。美国的底特律车展被认为带有浓重的“试水”北美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的味道,但这里也是概念车展示最为集中,也最受欢迎与重视的车展。至于东京车展,在日本车厂与电子产品制造商的联手之下,它已成为探索高科技在汽车上运用的急先锋。
实用Vs探索对于参观车展的人们来说,“最吸引人的是什么车”这一问题永远会有两大阵营在激烈地争论——浪漫派青睐顶级豪华、高性能超级汽车以及诠释未来汽车发展潮流的概念车,务实派则强调汽车是实用的工具。
不少务实的观众觉得顶级豪华与高性能车与自己完全无缘,不愿意仔细加以研究,其实那些原本为价格高昂的汽车而研发的新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地在全行业内普及。在上世纪80年代中,安全气囊、
ABS等都是奔驰等豪华轿车上才配备的昂贵装备,如今在国产售价不足10万元的经济型轿车上都会有这些装备。有行家估计,类似于电子导航、车载多媒体技术等都会不断普及,越来越便宜。
另一个不为务实的观众所看重的是概念车。其实,概念车也分为务实与前卫两个流派,前者往往是新车推出的前奏,后者则更加注重表达新的理念。但是,即使是完全没有机会真正装上引擎的“纯概念车”,它们的造型设计与对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的探索多少会对以后的量产车有着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国际Vs本土无论是什么等级的车展,海外名厂的著名车型总是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国内车厂除了展台面积往往大不如人以外,产品的单一与陈旧也难以吸引人们更多的注意。不过,当人们对于这些中外合作的“国产车”与世界汽车业最新技术潮流迅速接近感到兴奋的同时,还不免遗憾地发现,本土的车厂几乎没有能力树立并支撑起一个足够强大的本土知名品牌。
分析现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性车展,除了瑞士的日内瓦没有特定的厂家忠实支持以外,法兰克福车展是德国车厂的天下,底特律车展则依托了美国汽车业三巨头,东京车展更是为日本车厂所独霸,巴黎、都灵与伦敦的车展背后也分别有本国车厂为后盾。正是有了这些车厂的鼎力支持,车展的组织方才能够有充裕的资金吸引观众,同时还可以从容地协调各方、推出车展年度主题等。相比之下,国内的车展就难以有如此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其影响也只能够局限于中国国内,难以跨出国门。
分析中国车展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只是因为车市前景为人所看好,而没有本土车厂与本土品牌的有力支持,想要成为国际首屈一指的顶级汽车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每年在京沪轮流举办的国际车展外,广州车展也开始成中国的第3大车展。不过年复一年地看下去,难免产生审美疲劳。车展上好车依旧众多,只是人们的心境变了,说出的话就很不一样。这就应了这句话。
看过海外车展,感觉与国内的车展大同小异:一样喧闹的观众、一样的展台新闻发布会、一样的模特美女配新车。虽然国内车展的规模与日内瓦、巴黎、底特律、东京车展依然有差距,但最让国内车迷感到郁闷的是国外那些著名车展上往往有10多款最新车在车展上“首发”,让圈内人士至今觉得堪记入史册的“重量级”展品还没有在国内出现过。迄今为止,那些为全球瞩目甚至可以对未来潮流发生影响的“镇馆车”的缺乏是国内车展最大的软肋。(新闻晨报 丁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