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起因
6月底,是各高校给应届毕业生定下的一道死限。此后,仍未签约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将被视为“未就业”,档案将由学校转至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保管。
据说档案事关“宝贵的干部身份”,又关“医疗、失业、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障,一些实在找不到单位的毕业生只好抓紧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找挂靠单位做假接收。
状况
班主任动员假接收 半数同窗集体就业
挤上汽车,柳冬前往宣武区槐柏树街的北京电子信息人才服务中心,每年6月他都要去那里交存档费。每个月他还要去北京银行存入300元上三险的钱,对于这个失业已半年的年轻人来说,300元几乎是他大半个月的生活开销。
“我怎么也搞不明白,我没有工作,为什么还要交失业保险的钱。”工作人员告诉他,只要档案离开学校,存进人才中心,“那么国家就认为你就业了”。
柳冬的蹊跷故事还得从两年前那个春天讲起。
“找到工作但工作单位不签三方协议的同学,学?梢园镏夜铱康ノ;没找到工作的,学校也可以帮忙做假接收”,班主任杨老师在班会上对全班同学说。
6月18日上午9点,是自动化学院的挂靠专场,仍没找到签约单位的柳冬来到学校,毕分办已经排起了长龙,办手续的过程很简单,盖个章就行。柳冬发现,全班30个同学,近一半到学校办理了挂靠。
就这样,一天时间内,他们学院没有就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非常整齐地实现了一次“集体就业”。
在柳冬的三方协议书上,用人单位一栏填写的是:北京瑞普电子集团。上网一查,“北京瑞普电子集团是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控股公司直属企业。与北京瑞普电子集团签订三方协议,但档案却放在北京电子信息人才服务中心,柳冬随后发现,所挂靠的这家公司与人才中心都隶属于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控股公司。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