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3日电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2005年,随着中国进入加入WTO的后过渡期,中国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在新形势下,中国产业发展既面临着有利的机遇,客观上也需要面对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商务部围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总目标,积极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全面推进产业安全工作,成效显著,国内产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竞争有序的良好势头。
第一,充分运用反倾销措施,遏制进口产品的不正当竞争。2005年,中国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6起,日落复审调查2起。作出产业损害初步裁决7起,最终裁决6起,终止调查1起。采取反倾销措施后,涉案产品低价进口冲击我国市场的势头有所缓和,国内市场价格恢复性上升。
第二,进一步健全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及时提供预警信息。预警机制所体现出来的前瞻性、预防性特征,为维护产业安全起到了“雷达”的作用,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工作中的关键环节。2005年,商务部继续对456种重点敏感产品进行监测,并强化了汽车、化肥、钢铁、纺织、电子信息产品等重点行业的预警信息采集,指导并建立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性及大型企业的产业损害预警体系。
第三,规范产业竞争力调查,发布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产业竞争力调查可以为产业决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根据《外贸法》和2005年商务部立法计划,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完成了《产业竞争力调查规则》起草工作。通过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对汽车、磷肥、电子信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开展了调研与评价,并发布报告,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
第四,积极帮助地方开展维护产业安全培训工作。结合中央西部大开发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2005年重点在我国西部及东北地区举办了一系列业务培训班。全年共举办、参与的各类培训班、研讨会共有7次,参训人员近千人,使全国商务系统对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安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006年,商务部将继续加强产业安全维护工作,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有效地运用贸易救济措施;完善“一体两翼”产业安全工作体系,增强行业组织和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在维护国内产业安全中的作用;研究产业特点,促进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加强产业预警与贸易救济工作的有效衔接,提高综合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