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7日电 今日出版的《第一财经日报》载文指出,近几月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从上半年快速增长的顶端开始滑落。专家认为,上半年宏观调控,行政手段起到的作用可能大于货币政策,下半年宏观调控应该进入“缄默期”。
早在7月,发改委曾预测宏观调控三季度奏效,目前效果已经迅速显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单月增幅从6月的32.5%大幅降至7月的26%和8月的21.5%;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下降,从6月19.5%的高位跌至7月的16.7%和8月的15.7%;出口增长也从年初28%以上的增速稳定下降到7月的22.6%。
此外,一些经济领先指标也显示,中国经济有放缓的可能。7月中国制造业的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4,比上月降低了1.7个点。6月花旗集团中国领先指数比上月减少了1个点,降为107.7。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上半年的调控“组合拳”拆分看,行政手段起到的作用可能大于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而对投资项目的行政控制更为直接。
而今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以特急形式联合下发《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用一个月时间对今年上半年列入统计范围的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的新开工项目逐项进行全面清理。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这是一记“撒手锏”,在此次宏观调控中到了决定性作用。
而最近一次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时机分别在8月19日和8月5日,胡迟说:“数据显示的增幅下降跟政策时间太近了,很难说是货币政策调控奏效!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主任刘霞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由于市场化没有完全形成,上半年央行的加息更多扮演的是“信号”的角色。
对于下半年的宏观调控,刘霞辉认为应该“缄默”,“上半年该做的已经做了!绷跸蓟运,政府应该监管宏观调控中的问题是土地和房地产,而上半年已经出台了工业用地的限制和挤房地产泡沫的“国六条”。至于货币政策方面,如果没有意外,上半年的调控已基本到位,“信号”也已下达,不会有进一步的措施。
此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也表示,当前无须宏观新政,政府层面更关注的是上半年政策的落实。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上半年宏观调控力度已然“过猛”,应该用一个较长的时间使经济增长慢慢放慢,而不是用最短的时间让它回到原位。他们担忧调控过度会造成损失。(宋蕾)